文/傅凌波 胡珂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雄浑壮美的奋斗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进步伐。
万里河山,东风浩荡!这是杭州大放异彩的时代,杭州实现了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三大跨越”,在快与变的历史洪流中,将创新深深地刻进城市基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间,从1988年首次提出“科技兴市”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硬核实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主体茁壮成长……创新动能正如江湖之水,在钱塘大地奔涌。
大潮起东方,风正好扬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改革大潮涌钱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如何勇闯敢试、再谱新篇?
今年,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首批规划建设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滨江区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并支持各地围绕辖区内高校、高能级科创平台建“圈”,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这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杭州探索;这是推进科教人才一体攀登的杭州路径;这是剑指“大科创”格局,发力全球创新策源地、全球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杭州魄力。
与大时代同行,与共和国共进!杭州,将继续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让更多的梦想变成奇迹,让科技的力量、创新的浪潮,在时间里、在进程中,熠熠发光。
核心策源,
托举原始创新的光荣与梦想
生态圈,按照常规理解,一般指生物圈,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而在科技创新嫁接“生态圈”,又该如何理解这个“圈”?
据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大力推进的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是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策源点,周边环绕区域为科技创新集中区,形成包含内圈策源、中圈转化、外圈应用的圈层式空间布局。
在“圈”内,核心策源点如同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创新成果,始终为“圈”内的创新发展而跳动,并强有力地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将目光投向钱塘江南岸,曾经的长河原发电厂,已被改造成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的过渡研发空间,建设了两台大型零磁空间缩比模型开始联合调试,专门攻克磁屏蔽等关键技术。
极弱磁大设施,全称为“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由房建成院士领衔,是“十四五”期间国家资助强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眼下,第一个交叉研究平台已启动建设;再过几个月,极弱磁大设施主体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第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
这颗“心脏”,将是滨江区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核心策源点。以大设施为核心,国际零磁谷应运而生;“谷”之外,是江南科学城;城之中,环绕着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智造供给小镇等联动发展区,实现从平台体系向生态体系的跃升。
这颗“心脏”,将成为全球零磁技术的创新策源地,有望在零磁医学、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催生一批世界一流创新成果,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并让我国在相关领域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立于钱塘江远眺,放眼杭州,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正在加速成型。
观北,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智源”,打造一城(紫金港科技城)、一谷(三墩镇1897科创谷)、多园(蒋村街道)的格局,加快推进脑机智能、生命健康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向西,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构建“一心一湖一路”空间格局,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望东,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依托全省最大规模的大学城及周边6平方公里环状空间,聚焦合成生物、智能网联、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在一个个“圈”内,核心平台紧盯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方向形成引领效应,科研“选题”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高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区域创新体系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局。
这一个个“圈”,也必将在彼此互生、合作融通中,相聚于时代和历史的交汇点,迸发出强劲的硬核科技力量,定格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创新创造瞬间,托举起杭州发力原始创新、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光荣与梦想,不断为杭州、为全人类带来新的奇迹。
打通动脉,
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
在科研和产业之间,长期存在着一条“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有了核心策源,如何打通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梗阻?如何让强劲的动脉,自如地串联起各类创新要素?
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承载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重要使命。
再将目光投向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所高校的主校区坐落在此;拥有施一公等院士40多名,占据全省的12%;华大杭州研究院、阿里云、每日互动等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林立;上万家企业中超半数是科技型企业……这些要素,共同夯实了创新的底座。
但以往,区域内的高校、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耦合力度不够,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各自为战、联动不足。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作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首圈”,科创浓度高的紫金港科技城着眼全局、布局超前,将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协同发力上。
成立圈内创新创业联盟。从“AI+BT”“AI+智造”龙头企业中遴选轮值主席,横向统筹联盟活动,实现实验室、平台跨学科、跨行业融合,为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多可能。
逐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普华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孵化培育硬核科技领军企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纷纷推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让优质科创项目在校门口落地。“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机制逐步建立。
整合高端科创服务要素。即将落成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体,将覆盖知识产权申请、交易、保护、产业化一体的科创生态体系;分类建设概念验证服务机构、汇聚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让“圈”内成果就地转化。
针对成果转化,各个创新生态圈频频落子。在“圈”内,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将被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
今年3月,余杭区启动建设南湖科技成果转化园一期项目;4月,滨江区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衍生平台建设,合作设立零磁装备成果转化基金;6月,之江实验室与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完成第一批实验室可转化科技成果收集梳理;就在上个月,秉承“沿途下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极弱磁大设施,产下第一枚“金蛋”,成功研制出用于心梗、脑梗、肿瘤等疑难疾病诊断的零磁医疗装备,并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投入临床前期研究。
这些正是杭州发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成果切片和生动缩影。
大视野谋篇,一体化推进。对于杭州来说,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既要有谋略,更要有方法,下好“先手棋”才能快人一步,而制胜要诀就在于全市域统筹、一体化推进——
2022年11月,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场打破行政层级、地域限制、信息壁垒,统揽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的集成改革拉开序幕。
两年来,杭州举全市之力,深化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体系建设,完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等,推动科创平台集聚优势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发优势转化。
据杭州市科技局统计,截至今年8月,全市技术交易额886.29亿元,继续领跑全省。
全域创新,
“大科创”格局潜力无限
2024年,杭州吹响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扎实推进“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的号角。大力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位列“十大攀登行动”之首。
建圈,是杭州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也是杭州着力推进科教人才一体攀登的有力尝试。
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坐拥14所高校,集聚近28万师生,是全省最大高教园区所在地、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承载地。计划通过3年努力,建立健全钱塘大学科技园“13x”目标体系。其中的关键目标,就是要推动钱塘区政府和14所高校共同建设“一院三基地”,包括工程师学院、成果转化基地、教师创新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科教人一体化战略实施。
余杭区则全面深化与之江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围绕“创新平台+孵化器+特色小镇+产业集群”,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地标。目前,圈内的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之江成果转化基金,依托院士专家楼区打造“罗布泊工作坊”,入驻阿里云、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头部企业,建立了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共同体。
一所高校、一个大科学装置可以集聚成百上千名科学家,一个创新平台会吸引众多创新创业者到来,科技成果转化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成长,这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城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精合感应”。在多元集成的生态里,优秀人才纷至沓来,继而形成创新的文化和氛围,与区域经济互动,形成与产业共振的科创高地,让“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相乘”,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幂数效应”。
这何尝不是生态圈对杭州科创生态的一种映射。透过一个个“圈”,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大科创”版图。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超重力、极弱磁两大“国之重器”进展顺利;“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蔚然成型;连续3年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14;连续4年捧起浙江“科技创新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11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占全省三分之二;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在浩荡的历史浪潮下,在巨变的时代洪流中,唯有创新,历久弥新。
“杭州将继续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先行探索、实干争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杭州篇章提供更大的科技支撑。”杭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