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杭州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理论研讨会近日在杭州市委党校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杭州改革案例和创新探索等展开研讨与交流,建构了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解析、历史逻辑、分析框架、地方实践。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要义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郎友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组合而成,其核心在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需要从“中国式”角度加以理解、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形成于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同时,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至关紧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人民主体性。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幸福维度与改革议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培林
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就是幸福城市。“幸福杭州”是在人口增长和流入背景下,全体市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措施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建议杭州先行先试,在城市层面主动设置改革议题,承担改革试点,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杭州可以考虑率先突破的改革领域主要包括率先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一致性评估,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率先试点更深层次的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所得税申报,提升所得税公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婚育;率先提出并动态调整相对贫困标准,关注相对贫困人口等。
强化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杭州市发改委社会发展与改革处处长范诗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教育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也面临一定程度基础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挑战,亟须建立与人口动态变化形势相匹配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包括:坚持规划引领,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增”“改”“转”并举,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设施供给机制;坚持改革破题,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师资配套机制。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林晓珊
“先立后破”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改革方法论,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基本逻辑。剖析“破”与“立”的辩证关系,梳理改革不同阶段“破”与“立”的发展脉络,提出现阶段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即“先立后破”。今年是杭州提出的奋进“强基固本 深化改革”主题年,即是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求的主动作为。
(杭州市委党校 宋毅、李小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