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传 ①

几多古韵在联盟

2024-09-06

何贤寿

一个联盟村,几多古韵风流事。杭州西区,昌化镇属。村名不算老:1949年以后,由转革、七里两个村合成一个生产大队,这就是联盟村的由来。后来又有沃溪村并入,联盟村就更是名副其实了。

但联盟村所在的这片土地十分古老:宋、元、明、清属永丰乡的隆化里和扶养里,雍正七年(1729)这里设有西晚庄、七里庄和黄干庄。

一座古桥贯通扶养里和隆化里,连通七里庄与西晚庄。西晚庄有永丰亭,七里庄有扶养亭,黄干庄有忠义亭和古墓。有了这些古迹,便是一村幽胜,半村古韵了。

从容往来,一桥通达

联盟村最著名的古桥是七里桥。

起先叫塌水桥,据乾隆版《昌化县志》所载,明代那时,昌化当地人徐泾、徐仁倡议大家一起建造,昌化县令黄升写了桥记刻石。塌水桥位于沃溪之黄干溪段,这从民国版《昌化县志》对沃溪的陈述可知:“澳溪,县西六里,源出宁国山界,至巾子岩,东流五里合黄溪,南流过塌水桥入晚溪。”澳溪,就是沃溪,是纵贯联盟村的一条溪流;黄溪,即黄干溪;晚溪,是昌化溪经过联盟村南面的那段溪流。有了塌水桥,渡溪就方便了。清澈的溪水经塌水桥下南流而去,东西两岸,从容往来,一桥通达,诸事顺畅。

塌水桥几经风雨,几经圮坏,几经修复。《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点校版》记载:“塌水桥,县西七里,明令郑国士、周洛都相继重修。”这里的“县西七里”是指昌化县治向西七华里处,这也是七里桥的来历。塌水桥是石梁平桥,虽经郑国士、周洛都两位县令相继重建,但后来终究是倒塌毁坏了。

道光版《昌化县志》上说,到了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徐观凤等又重建,道光三年(1823)大水再次冲损,许君茂、俞廷标再行募修。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有久安桥。

民国版《昌化县志》记载:“七里桥,旧名塌水。县西七里,明令郑国士、周洛都相继建石梁平桥,后圮。光绪二十八年改建转桥,更名久安。方以钰记石。”

从此,七里桥,由石梁平桥而变成石拱桥,有了“久安桥”的芳名。

久安桥是三孔石拱桥,拱券框式纵联砌置。 迎水面有4个凤凰台式的分水桥墩,各长7米,宽5.1米。分水桥墩呈三角形向外凸出,可以分化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久安桥全长88.4米,宽7米,通高9.4米,孔跨12.2米。桥面由大块石板铺成,两头各设27级台阶。

桥栏也由大块厚重的石板与厚实方正的石柱组成。桥栏间有7对石柱子相望,石柱上刻有花卉人物。中间4对石柱子顶部都有1只石狮子,这8只石狮子雕刻得非常形象:有的搂着幼狮入怀,有的在拨弄绣球,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在倾听水声,每只石狮都栩栩如生。桥两端的望柱柱头为束莲形状,桥两头的栏板石块各设1对抱鼓石。

从久安桥向西,有一条街道,是七里庄的主街道,直通白牛桥街上。当街铺长条青石板,青石板两侧再辅以鹅卵石,做成一条十分精致的街道,好像是久安桥延伸出去的一条玉带,街道的边上有水沟清流相随。

街上,人间烟火气十足。板门里面的店铺,商贩的叫卖,门洞里外的鸡鸣狗吠,这条街道在明代就很热闹了。

从久安桥向东去,也有一条格局相似的街道,穿过西晚庄,一直通向昌化县城。久安桥把七里庄和西晚庄连接起来,也把两庄的街道连通了。

饱经风霜,古意盎然

时至今日,久安桥两头通达的街道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中,尚有一点草蛇灰线式的踪影:偶然会冒出几块青石板,带出七里桥(七里庄)街上、转革(西晚庄)街上久远的回音,给人们一点沧桑、孤寂的老街气氛。

1933年建杭昱公路(即02省道,当时称杭徽公路,是杭徽公路昌化至歙县段)时,久安桥上铺了石子,桥两端用砂石填了石阶,形成斜坡,改造后通行汽车,桥体承重20吨。

抗日战争期间,杭徽公路上采取破路抗日的策略,在久安桥桥墩上挖掘了洞穴,放置了炸药,准备炸桥以阻止日军进犯。

时任县长董中生指示做好准备,不到万不得已不准毁桥。后来,日军止步于河桥,没有经过七里桥,这座古石拱桥也幸存下来了。

久安桥一度成为公路桥,还在石子路的基础上浇筑成柏油路。1980年,在久安桥南面新建了另一座公路桥,久安桥才只供人们行走。《临安县志》(1992年12月第1版)《交通》篇中也以公路距离记载久安桥位置:在“联盟村,杭昱公路112公里883米处”。

2003年,久安桥被铲除了铺在桥面上的石子与沥青,还原了久安桥的面貌。《临安市志》(2010年12月第1版)记载了此桥由来、修建等情况。

2016年,昌化镇人民政府出于保护的需要,立禁止车辆通行通告,东侧桥头立两处水泥墩加以保护。2017年,昌化镇人民政府重启对古桥的修缮工程,2019年3月工程竣工,验收通过。2019年3月26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久安桥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塌水桥到久安桥,七里桥饱经风霜,古意盎然,流风传扬,见证联盟村的古往今来。

聚散一杯茶,东西万里程

茶亭供路人歇脚喝茶,茶香清气沁人心脾。也许茶亭简陋,也许茶具粗糙,也许茶叶不精细,但一定足够清香,那种古道热肠、淳厚之民风弥足珍贵。

县志有载,昌化多亭,或避风雨,或樾荫施茶,或表彰贤人,或供跋涉者憩息。联盟村在古代也多亭,至今能知道的有三亭,即永丰亭、扶养亭和忠义亭。

永丰亭,茶香越过五百年。《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点校版》和民国版《昌化县志》均有记载:“永丰亭,县西六里西晚村。”西晚村,也即西晚庄。从县西六里的位置来看,永丰亭是在七里桥以东的转革自然村,前望晚溪,后倚东山。

永丰亭是茶亭,也称永丰茶亭。古代昌化县境内有不少茶亭,一般建在古道上,或寺庙前,有附近村民或僧人在此施茶。茶亭有路亭和桥亭之分,有些村社附近的券亭也称茶亭。路亭形制与桥亭类似,多与社殿、关公庙联属。路亭存义,桥亭有仁;义事仁风,雅韵流风。

联盟村(西晚庄)的杭徽古道上有永丰茶亭,是明代万历后期杨溪村义干人陈灼始修。陈灼见路人行旅艰难,就斥巨资沿杭徽古道十里修一亭,五里砌一厕,亭名统称“永丰”。

联盟村的永丰茶亭是众多茶亭之一,几经风雨,几经毁建。

道光版《昌化县志·杂记》记载:“城西四甲施茶会,本甲邻人十三家各出己资,置买田产,建屋烹茶,每于小暑前跨衢立棚,施茶于下,至秋深撤饮……近十余年来,闻风兴起而有施茶之举者,西路则有社岭头、白牛镇七里桥(今联盟村),南路则有河桥镇上卜庄等处。”

历史上昌化地区施茶之风很普遍,民风非常淳朴。在古代,联盟村不仅有永丰茶亭,还有扶养亭和七里桥茶会。

《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点校版》、民国《昌化县志》均载:“扶养亭在县西七里桥西首。”从这个记载看,扶养亭可能是桥亭。

桥亭的格局是左右垒以砖墙,与桥为一体。扶养亭以“扶养里”的“扶养”二字来命名,有可能此亭是在久安桥以西的扶养里,在杭徽古道上,是路亭,可能也施茶。

不管是桥亭还是路亭,扶养亭已经圮废了,唯德义仁风犹在。

在清朝中期,七里庄村民建有茶会,定期在此施茶。民国版《昌化县志》记载:“七里桥茶会,光绪二十七年(1901)谢星源、赵玉华等募建。”施茶亦施义,此地有德馨。

忠贯日月,义薄云天

忠义亭,顾名思义是表彰贤良忠义者之亭。联盟村的黄干自然村自古就有忠义亭,在村口处跨村道而建。民国版《昌化县志》记载:“忠义亭,县西八里。”黄干自然村,清代属黄干庄,东去昌化县治有八华里之远。忠义亭门洞上方呈半圆形,应为券亭类,门洞侧有边间,可住人。

我小时候去黄干自然村走亲戚,见过村道口子上的忠义亭。亭名横向繁体书写,从右向左是“忠义亭”三个大字。忠义亭右侧有大香樟,亭畔有沟渠清水从路旁流过,有户人家就住在亭子的边间。

现居黄干村庄的王根贵说,忠义亭是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的,过去穿过亭子到村里有大户人家的门楼,这家人的庭院里有一个很大的半月形池塘,在大户人家后面有村庄的祠堂。

从李阳明的画册《昌化记忆》中,可以看到2008年拍摄的“忠义亭”老照片,门洞上方的半圆有了破损,弧线凹凸不圆滑。亭名“忠义亭”左右两端各有竖写小字,不很清楚,右端有“乾隆十八年重修”字样。

取名忠义亭是纪念南宋初抗金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与岳飞、张俊、刘光世为“中兴四将”。绍兴十二年(1142),韩世忠因反对议和被解除兵权,封潭国公。自此辞官谢客,隐居唐昌(昌化),号“清凉居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辞世,享年63岁,葬于洲头义干。《康熙十二年〈昌化县志〉点校版》载:“蕲王韩世忠墓,县西四十里义干。”墓碑有“宋韩蕲王之墓”,乾隆九年(1744)县令甘文蔚修葺。

国内现有四处韩世忠墓:一在苏州吴中区灵岩山,一在湖州长兴区金鸡山青山坞,一在临安区清凉峰镇义干山麓,一在河南开封朱仙镇。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韩世忠真身墓址存在争议。但不管怎么说,韩世忠在这里有深远影响,在昌化县治的城隍庙右侧关帝庙内就供奉有韩世忠像。

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忠义亭,彪炳忠义于青史,又折射人们对忠臣义士的崇敬之情。

名著千秋存古墓

忠义亭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黄干村有一位忠义之士,是一位清官。

在黄干村庄后面山岭上的竹林中,有一座古墓,从墓地轮廓来看,形制十分阔绰。但是这个墓地荒凉寂静,少有人去祭扫。古墓有些破旧,墓前有一块石碑,模糊难辨,墓碑的最上端从右至左横写有“徐氏佳城”四个字,可见这里是徐氏先祖的墓葬之地。

问徐氏后人,只知是徐氏祖先,都不知墓中其人其事。可见古墓之古,已经久远了。要知详情,只能从墓碑上去寻找答案了。

墓碑上的文字被风雨侵蚀,被时间磨灭,难以辨认,依稀可看到“布政司”几个字。布政司是单位,不是官职,倘若是“布政使”还是大官。怎样才能看清墓碑上的文字,进而了解古墓的真相?

我取来清水擦洗墓碑,趁着潮湿未干拍下墓碑照片,逐字进行辨读。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辨认出照片上的碑文。碑文虽不完整,却可以得到一些基本信息。

从碑文可知,这座古墓是徐姓后人为他们的十世祖徐梯重修的墓,徐梯迁黄干是在明代,具体年份(皇帝年号)缺损了。徐梯最高官阶是中宪大夫(正四品),由文学入国子监,官至广东布政司都事,又升为四川崇庆府审理。

墓中还有徐梯的许氏、李氏二妻。碑文还交代了徐梯两个儿子的葬地位置。

碑文对徐梯的记载很简洁,没有交代徐梯为官期间所做的事,只写到他所任的官职,以及辞去官职(致仕)以后,从晚川迁居到黄干,死后葬在黄干此墓。

从“其训俗型方,惠流百世,鸿功骏烈,名著千秋,诚足以光前而裕后者也”这段文字来看,徐梯的事迹可以教化民众,成为一方榜样,惠及后代,流芳百世。这段话是对清官好官的高度评价,基本上是虚写,没有具体的事迹,却也能窥见徐梯在当时当地的荣耀与积极影响。

关于徐梯,县志上记载的有两处:其一,在谢廷玑版康熙《昌化县志》载:“徐梯,以子徐子夔赠东城兵马司指挥。”碑文中是记有徐梯次子叫子夔的,并交代了子夔墓葬位置,却没有写到“以子徐子夔赠东城兵马司指挥”的事。

另一处,在乾隆版《昌化县志》有载:“徐梯,贡监,广东布政司都事,升四川崇庆府审理。”这个记载与墓碑内容相符合。

当地老百姓说,墓中徐梯是个清官,还把他与忠义亭、半月塘联系起来。这座古墓有研究的价值,或许可以看到明清时的地方兴衰史。

这样一座古墓能够保存下来,确实不容易,要不是村民的留意,要不是那块墓碑的记载,这座古墓也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与草木之中而无所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