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浪川乡桃源村农污处理终端。市建委供图
本报讯(记者 王昭奕 通讯员 杭建宣)淳安县337个行政村,农污治理覆盖率达100%;建德成立市级、乡镇(街道)级、村级三级农污“红色指导员”团队,共1118人,开展指导3000余次;萧山试点建设镇级水环境治理中心,为乡镇在水环境治理常态化监测、技术服务与指导等方面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富阳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最大程度实现污水治理融进乡村振兴……
近日,市建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3年度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绩效评估结果,淳安县、建德市、萧山区、富阳区被评为优秀区、县(市)。
在淳安县浪川乡桃源村,家家户户都进行了雨污分流,居民做饭洗衣服时,污水从相应的管道内排出。“自从装了污水管和雨水管,村里臭味少了,河水也干净了!”村民叶大爷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环境,不禁感慨。
“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亦是保护千岛湖水资源的治本之策。”淳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桃源村在未开展污水零直排村建设之前,村中雨污不分流,车库、柴间私自接管,阳台、厨房错接漏接,污水直排地面等现象普遍存在,“经过建设,雨水、污水单独分接、应接尽接,浪川溪入湖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Ⅰ类标准。”
“污水零直排”不仅要做到污水的达标排放,更要聚焦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据悉,桃源村总户数262户,有891人在村中生活,每日污水处理量不少。为了给处理尾水找个“好去处”,浪川乡对接专业设计机构,采取滴灌、漫灌和安装设置取水点的方式进行污水分级处理和利用。其中,一级回用区域16372平方米,管网中间段设置预处理池每日可供水10吨,用于周边农田灌溉;二级回用区域35900平方米,每日可供水35吨,灌溉距离百米外的旱地;三级回用区域37000平方米,每日可供水55吨,用于水田、旱地、蔬菜的灌溉。
从单一污水处理向污水资源化利用迈进的,还有富阳区。“通过科技手段将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园林绿化等,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为农村经济循环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富阳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富阳区新登镇湘溪村,在东坡绿道湘溪段旁,一处登高远望塔格外引人注意。你可能想不到,这其实是一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在这里‘洗澡’后,重新‘活’了起来。”湘溪村党委书记俞小军介绍,生活污水经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格栅井、调节池、厌氧池、兼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毒池进行一系列净化程序后,排放出的水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灌溉等,实现循环再利用。目前,尾水用于全村100余公顷的生态观光园中,回用率达32.22%,真正实现了水资源利用与农田灌溉、生态保护修复“两相宜”。
将智慧化监管贯穿于农村生活污水运维和决策分析的全过程,是杭州农污治理的另一大亮点。全市首个乡镇级水环境治理中心于去年在萧山区义桥镇亮相,全镇的农污运维、污水零直排运维、市政管网运维都集中在这里,利用摄像头、流量计等感知设备进行数字化监管,在线进行水质监测与流量监测。如果出现异常现象,平台会第一时间向运维人员和监管人员发出预警,实现污水运维全方位管理。
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还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早在2022年年初,建德作为全市农污红色指导员制试点,率先在三都镇三江口村和镇头村组织开展农污业务培训、农污主题活动、进村入户宣传等系列活动,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导员制’培训基地”,多途径创新农污“红色指导员”工作形式,有效加强了基层农污治理工作薄弱环节。如今,杭州已建立起了市、县、镇、村四级5700余人的农污“红色指导员”队伍。
从全国首创农污零直排村,到全国首推农村污水分级处理分级排放,再到全国首建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杭州始终坚持“水清、无味、点绿、景美”八字方针,围绕“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五全建设理念,不断构建农污治理闭环,逐步推动农污治理体系现代化。截至目前,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连续8年获得全省优秀,其中6年排名第一,实现了杭州乡村大地水更清、景更美、地更肥、人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