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进“最美红巷”

上城如何实现“一呼百应”?

2024-08-23

焦俊 制图

记者 李婷婷 上城微融圈 李凌婧 郑文裕 许雷阳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杭州的中心城区,上城拥有人口超170万人、在册市场经营主体超19万户、楼宇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东站日均客流量约38万人次,治理场景的紧急性和复杂度可想而知。

新的发展背景对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又该如何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都市样本?上城的回答是,以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为抓手,全域推进“最美红巷”建设,探索打造“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

谁来呼、怎么呼、又由谁来应,成为贯穿上城区探索“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建设的一条问题主线。

改革案例

AI赋能、联盟共治,实现“快感知、快联动”

刚入处暑,望江街道近江东园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每天都有人翻越江堤,到钱塘江游泳。最近,下江点路旁4.5米高的球形摄像头植入了AI算法,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异常江堤越界情况并报警提示,同时通过“一呼百应”综合指挥平台,然后自动流转到“上城区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待街道指挥室收到预警信息后,迅速指派社会共治力量前往现场处理。

“过去我们组织综管队员每日巡查、志愿者文明劝导,平均一圈下来需要15到20分钟。现在有了‘黑科技’加持,破解了‘江堤点多线长,人力巡查发现难、处置难’的困境。”望江街道公共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全域推广“一呼百应”共治体系期间,上城也涌现了一批各有特色、融合创新的亮眼成果——

采荷街道成功组建“中国服装第一街共治联盟”,22家专业市场主体和街区管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日常巡逻,街区警情在辖区总警情中占比从35%下降至19%;承载了2000多家商业体的湖滨步行街,派出所整合商场、市场、文商旅等300余名共治力量成立“商圈联盟”,做到“派出所呼叫,全联盟响应”;小营街道打造了“吹哨响应、双向呼应、一呼百应”的智慧医疗防控圈;杭州东站枢纽则首创“一呼百应·快守战法”模式。

据悉,自“一呼百应”社会共治体系推广以来,共治单元突发事件先期处置到场平均时间由8分钟缩短至3分钟。

改革路径

从“政府挑大梁”到“主体齐参与”,打造社会共治模式

上城区打破了过去主要依靠街道村社或公安力量处理社会事件的传统模式,创新将社会主体纳入社会共治力量,构建区—街—社—格“四级贯通”、政府侧—社会面“双向协同”的常态化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了“网格化管理一呼百应、精细化治理有呼必应、社会化治理全民响应”的共治格局。

其中,AI智能预警、“互联网+”社会共治小程序的应用,是该区关于“谁来呼”这一问题作出的答卷。除江堤越界外,上城的“智能巡查”被广泛应用在商圈、交通枢纽人员过度拥挤、占道经营等重点关注事项。另外,该区还通过“互联网+”社会共治小程序,鼓励共治单位自主上报日常发现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违法犯罪线索和意见建议共149起,有效拓宽了治理事件社会共“呼”的路径。

多元多级“一呼百应”综合指挥应用的打造,是上城关于“怎么呼”这一问题的思考。据上城区社会治理中心应急指挥科负责人介绍,该应用打通了不同部门下发的单兵装备、视频监控,实现设备同频共振,提升区、街、社、格四级指挥联动和处置效率,确保实现“快速响应、规范处置”,破解了“呼”与“应”之间的链接阻碍。

全域打造“9+X”共治单元,则是上城关于“谁来应”这一问题的创新探索。该区以“9+X”类社会主体为单位,在全区学校、银行、医院、商场市场、楼宇等社会面单位组建2872个“一呼百应”共治单元,将1.6万名管理人员、安保力量分批纳入“一呼百应”共治队伍,实现从“政府挑大梁”到“主体齐参与”的转变,大大充实了社会共“应”的力量。

专家点评

多元主体更应“共呼”“共应”

浙江大学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吴结兵认为,上城区全域推进“最美红巷”建设、构建“一呼百应”的社会共治体系建设,正是中心城区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最新探索,也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快响快处”模式的创新实践。“一呼百应”的社会共治体系体现了技术赋能的优势,尤其是智能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平台和数字智能算法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支撑作用,也体现了多元主体、尤其是不同共治单元在社会治理中的“共呼”“共应”,展现了群防群治社会化治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