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文静 萧山微融圈 陈宇 施意
摄影 钱宸
萧山信息港小镇园区内,位于D幢的浙江地芯引力科技有限公司里,26岁的常志昆正专心致志地在电脑前为芯片“作画”。无数彩色的线条与图标,在黑底背景上形成一幅复杂的线路图,这是一块芯片上某个模块的“诞生密码”。
一个月前,正值毕业季,常志昆从西电杭研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毕业,正式加入地芯引力公司,成为一名模拟IC设计工程师。他从读研二起,就通过西电杭研院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进入企业实训,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工位,两年来他在岗位上练就了扎实的专业能力,也成为同事们眼中的“老员工”。
时光倒回到2021年,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常志昆来到杭州,成为西电杭研院的一名研究生。考入西电杭研院的第一年,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大课”,跟着学校导师学习理论知识。到了研二,通过学校组织的企业导师与学生“双选会”,他跟着在地芯引力公司工作的企业导师邱工,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实训。这位邱工,他称为“邱师兄”,对方也是一位西电杭研院的在读博士。
“这种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战代养’,就是在实战中提升。我感觉这是很好的培养方式。”常志昆说。刚开始实训时,企业导师分配给他一些小项目,让他熟悉芯片设计的全流程。那时的他,完成一个小模块的设计,要花两个月时间。
设计芯片中的一个个模块,好比为芯片“作画”,这是一门纳米级的手艺。时间飞逝,经过两年的历练,常志昆已经参与了企业的多个芯片研发项目。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围绕企业关于电量计上使用ADC的技术难题来展开,他因此被评为西电杭研院“2024届校优秀硕士”。
在地芯引力公司实训的八位同学,毕业后有三位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常志昆。除了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外,他的选择仍然离不开对杭州的喜爱。他期待,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现在作一些‘小画’,将来成熟了,能力提升了,可以从大的方面来规划芯片,好比为一幅画布局。”
今年6月,西电杭研院的首批52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他们也是该院“产教融合”培养的第一批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包括常志昆在内的首批硕士研究生,通过边做项目边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政策支持。
常志昆加入的地芯引力公司,是萧山信息港小镇集成电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除了聚焦集成电路,信息港小镇还重点打造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消费等新兴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汇聚在此。今年以来,信息港小镇新增F类人才300余名。
人物介绍
常志昆:
浙江地芯引力科技有限公司模拟IC设计工程师
新闻+
2020年以来,浙江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出台《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实。
为发展新型工业化,近年来,萧山通过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先后引进北大信研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于去年成立“北斗七星”创新联盟,进一步打通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星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