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阅读 |

细味一夏

2024-08-02

《南北风味二集》 王稼句选编 九州出版社 2024年6月

《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英] 扶霞·邓洛普 著 译者: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5月

《零食里的中国:我的零食故事》 王金玲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0月

池来

看到新闻里说,钱塘江禁渔期结束,很少下厨房的我,也在周末起早赶去袁浦渡口凑了个热闹。第一次来,没找到江鲜市场,又转去萧山义桥,刚好赶上一班轮渡,顺利到达富阳五丰村后,在一位大姐家里购得一兜玉米,又从吴家渡口摆渡回袁浦,最后还是老老实实跑到袁浦菜场,成功购入“刀鱼”。

这刀鱼细细长长的,细细的银色鳞片边上有一圈淡淡的水粉色,像是一朵落日珊瑚芍药。老板很热情,一边麻利地杀鱼,一边叮嘱我回家以后什么也不要搞,只需上锅蒸几分钟,鲜灵灵的,我心里觉出一番“钱塘自古繁华”的骄傲。

可还是好奇,关于刀鱼是不是有更好玩的吃法。

找到《南北风味二集》,这本书选辑民国时期记录各地饮食的文章,其中,“刀鱼爱好者”范烟桥写过一篇《刀鱼面》(《新上海》1946年第18期)。

文中第一句就写出了他对刀鱼的期待和肯定——“这几天刀鱼快上市了,以前上海只有镇江馆新半斋、老半斋有得吃着,不知道现在那些镇扬派新型菜馆如何?刀鱼是狭而长的,满身生着芒丝骨,刺住了舌上,急切吐不掉,因此粗心浮气的人没有这个耐性,往往不肯尝试这滋味的。”

范烟桥作词的《花好月圆》,经周璇演唱,如今依然收录在很多人的歌单里,不过,我还是果断放弃了“刀鱼面”。文中说,“刀鱼煮的面,却是出骨的,只有极细微的鱼肉留在汤里”,我想,我到底体会不出这般“浮云散”的滋味。

看来,有江水的地方就有刀鱼,这并不是钱塘人家的专属。

但在《南北风味二集》中,也收录了白云居士写到的《杭州酒菜馆》,他曾写下《游杭快览》(浙江正楷印书局,1936年9月),这其中写到杭州醋熘鱼、鱼头豆腐、钱江鲥鱼……许是当年“余味”。

在杭州的“余味”里,怎能没有宋嫂鱼羹?

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她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成了书。在《鱼米之乡》中,她曾写道,“我会请你尝一尝泛着油光、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菜,品一口文火慢炖出来的芳醇汤羹与烧菜,夹一筷子清新爽口的炒菜,再感受一下美味而精妙的佛家素食。我会带你一窥波光粼粼的杭州西湖……”

在《君幸食》中,从东坡肉到小笼包,扶霞对鱼米味道的热爱,有了更细致的体会——“有宋嫂羹汤的杭州西湖,如画的风景历久弥新……夜幕降临时,我站在西边的湖岸远眺渐隐在暮色中的群山与湖水,感觉即便历经了种种王朝兴衰、叛乱、战争与革命,这里的景色也没什么变化,还是九百年前宋嫂划船烹羹的那个西湖。”

在《君幸食》的译后记中,雨珈感慨,因有扶霞的探索,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新的尊重——“就像你正走在熟悉得像空气的土地上,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引路人。她与你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毫无血缘,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她带你对这片呼吸了几十年的空气进行新的历险,深入时间与空间的褶皱、过去与未来的纹理。”

入伏以后,平常人家的夏日餐桌上,也许不太有这样隆重的“鱼羹”时刻,可总有一道冬瓜虾皮,若再向往事中找寻一番,或许还有“冬瓜条”。

社会学家王金玲在《零食里的中国》分享的零食故事中,“冬瓜条”上榜。她这样写,“冬瓜条又名糖冬瓜,以冬瓜切成一寸左右长、一分左右厚的长条,用白糖腌制风干而成,色晶莹透明如白玉,上覆薄薄的糖箱,有一种雪中玉的质感;香为冬瓜的清香加白糖的甜香,清爽宜人;入口嚼之,松软且甜润,口中吮之,清甜的汁水源源渗出,清爽无比。”

除了“冬瓜条”,书里还写了“梅片”“萨其马”“盐金枣”“鱼皮花生”等经典零食。

在炎炎夏日里,好像不用再看天气预报,每一天都因相似而漫长,而转眼就是立秋,又会惊呼时光匆匆,这一年又快过去了。若能有一个傍晚,是在厨房的晚霞中,偶然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在烹制一番细味,这或许也将成为往后人生的余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