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写作”立好规矩

2024-07-15

庄媛

完成一篇8000字左右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按常理来说,从确定题目到完成初稿,起码要花费数周甚至几个月。然而如果用AI来写,不到10分钟,就可以生成一篇“看起来不错”的论文。

这样的速度,令很多人“心动”。随着AI大模型加速迭代,算力持续升级,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代写论文。作为辅助工具,AI能提高效率、激发灵感,但若过度依赖AI,则容易陷入“AI幻觉”的陷阱。

啥叫“AI幻觉”?简而言之,就是描述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专业名词。上文所提的AI代写论文之所以是“看起来不错”,就是因为它很可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的牛头不对马嘴,有的表达流畅但内容空洞无物,有的甚至掺杂了虚假信息、编造不存在的作者及文献,经不起仔细推敲,更可能涉及侵权。

学术论文不是简单的重组、拼凑式的“混搭”。人机协同是大势所趋,但AI代写论文等终究有悖学术伦理。如果不警惕“AI幻觉”,厘清AI代写和AI辅助之间的边界,既可能削弱学生学习自主性、影响人才评价的公正性,还可能造成“学术垃圾”泛滥、形成不良学术风气,进而影响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AI辅助或代写论文愈演愈烈,无疑对高校提出了极大挑战。对此,不少高校专门发文加以整治。今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这是“用AI打败AI”,是以技术推动AI向善发展的有力尝试。但检测结果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无法解决如何界定、如何规范等核心问题。

与其回避,不如正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AI的普及应用是难以阻挡的,对教育的影响及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当下最重要的是,要立好规矩,明确AI写作工具的使用范围、程度,厘清学术不端的构成界限,并制定科学的规范和指南来保障学生的有效使用。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引导,注重提升全员信息素养和学术伦理意识,理性探索AI的科学使用方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和学术的“看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