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发现都市圈”微信视频号、杭州新闻App二维码浏览相关视频。
记者 石慧 文 首席记者 郑超 视频
最近,绍兴乌篷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冯新昌正在他的制船工坊里忙着造船。这次他造的船不是绍兴东湖乌篷船,而是杭州西湖摇橹船。
去年,冯新昌应邀来到杭州,维修了28条西湖摇橹船。他过硬的修船技艺打动了客户,于是便有了这批订单。
如今,在绍兴掌握并坚守手工制船技艺的工匠已为数不多,冯新昌便是其中之一。
40年如一日的坚守
冯新昌的家住在浙东运河边上,他的人生轨迹也始终与水紧密相连。
“我从17岁开始,就跟着亲戚学造船技术,这一做就是40多年。”到底造了多少条船,冯新昌已记不清了。
在水乡绍兴,造船曾是一门极为兴盛的行当。当年,冯新昌也曾目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盛景,“以前绍兴人要到湖里捕鱼、捕虾或养河蚌,都得用船。船是一家人的生计所托。”
走进冯新昌的制船工坊,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木料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还有斧头、刨子、锯子等工具散落在角落。工作台旁,冯新昌正在按尺寸画线放样,锯出各个组件进行拼接组装,一个船体即将成型。完成一艘乌篷船的船体,差不多要花7天时间。
“绍兴的船有七八十种,我都能做。不过,其中最难做的还是乌篷船。”冯新昌说,木板裁好后,打造船舷的弧度最考验技术。一块笔直挺拔的杉木,要用开水烫、用火烤、用绳子绑,“千锤百炼”之后才能呈现出想要的弧度。另外,做乌篷船最繁琐的地方,是抹油灰。“每个缝隙里都要嵌入麻丝、抹好油灰,要是做不好,就会出现漏水的情况。”
让小船划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从历史深处悠悠荡来的乌篷船,曾热闹穿梭在绍兴纵横交错的水道上,如今却早已落后于时代的浪潮。
“以前天天都有订单,现在生意大不如前了。”每天清晨,冯新昌都会前往家附近的“昂桑湖”捕鱼、捉虾补贴家用。回到家吃过早饭,他就开始造船,一天待在工坊里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节假日无休。“说实话,造船挺苦的,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了。但要是我再不做,以后就真的没人会做了。”
如何让乌篷船“荡”向年轻人的赛道?许多人在探索、尝试。两年前,冯新昌受绍兴柯灵小学的邀请,成为该校一名非遗导师。在两周一次的课堂上,从切割一块块松木开始,他与孩子们共同经历了选材、制料、打磨、安装、刷漆等制作过程。历时一年半,一艘乌篷船终于打造完成,孩子们将它命名为“柯灵1号”。
去年12月29日,“柯灵1号”下水那天,冯新昌带领同学们用传统的“掷瓶礼”祝福这艘新船永远平安。同学们兴奋地穿上救生衣,登船巡游学校的“渔乐塘”,感受“试航”的喜悦。
去年,被评为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之后,冯新昌带着自己做的乌篷船来到了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向来往参观者讲解展示乌篷船制作技艺。这两年,他的儿子也在跟他学习制船技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这一行,我希望能多干几年。如果有兴趣的人想学,我会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冯新昌期待,交融于这一方水土的乌篷船,能够划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