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海宁看全国,就会找到传统产业更清晰的“重生”路径。
相对于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频频诞生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似乎在“亩产论英雄”的时代有所“落魄”。且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认为传统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是与历史潮流前行速度不匹配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看“硬币”的另一面就会顿悟:传统产业往往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如果打开思路,以新技术应用赋能传统产业,它通常都会散发出新的、特别的魅力。传统产业不仅能够重焕生机,而且在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满足民众需求方面,绝非一些新兴产业所能媲美。
注目现实,传统产业的确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品牌效应不强、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等短板弱项,这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这些产业质效的换挡升级。因此,正视这些问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如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逻辑推断一样,传统产业一旦与新兴科学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打开发展思路,尊重市场规律,往往就会获得新生。
传统产业技改提升的驱动力在于创新。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抓好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加快结构升级。传统产业依然可以发光,并与新兴产业一起,为经济发展、福利民生做出本有的贡献。
30年前,海宁“中国皮革城”开业,海宁人靠着一股子智慧和勇气,拼出了一座皮革城,拼出了传统产业辉煌的30年。
如今,时过境未迁。海宁下决心“重启”传统产业,并且给予特别的瞩目和青睐,硕果可期。毋庸置疑,传统产业只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努力适应并独辟蹊径,最终依然可以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