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一场沉浸式的非遗“径山茶宴”表演,拉开了杭州市直机关“春之韵”茶文化践学之“径山茶文化进机关”活动的序幕。
周颖和父亲周方林。
樊生华在制茶。
记者 葛玲燕 受访者供图
中国茶界盛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刚刚落下帷幕,但人们与茶的故事将一直延续,正如茶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绵延不息。
茶,既是饮品,也是生活,是产业,还是文化,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杭州是一座被茶香浸润的城市。西湖龙井、径山茶、九曲红梅、天目青顶……众多名茶在碧绿如染的茶园中诞生,绘就了杭州茶的坚实版图,也和流传千年的茶历史、新一代传承人的探索与发展一起,构成了杭州丰富的茶文化生态环境。
2005年,杭州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茶都”称号。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杭州的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正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去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提出这一研究命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氤氲着新时代的美好图景,杭州茶文化也在“淬炼”出别样的茶香,不断飘出国门、飘向未来,溢满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征途。
一半勾留为此茶
春风有信,杭州的春风是带着茶香的。每年清明前后,杭州春茶开采时节,全国各地的茶友便会相约杭州,赶来尝春日的“第一口鲜”。
杭州茶有两张“金字招牌”——西湖龙井和径山茶。在杭州品茶,品的也是杭州的文化底蕴。
西湖龙井具有1200多年的历史。陆羽《茶经》记载:“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北宋,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清代,西湖龙井声名鹊起。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四上龙井,题写了不少“龙井茶诗”,还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2008年,古老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径山茶则以径山茶宴著称。径山茶宴又称“径山茶礼”“径山茶会”,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径山万寿禅寺,是我国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到宋代,饮茶方式从烹煮改为煎点,“斗茶”蔚然成风,茶宴更为盛行。径山茶宴也成为日本茶道之源。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世代种茶的杭州人来说,茶既是经济来源,也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图腾。2024年惊蛰之日,翁家山村在大山头凉亭开展喊山祭茶活动。“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一声声呐喊,承载了茶农对西湖龙井茶一年好收成的满满希望。
而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来说,做茶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五月的龙坞茶镇在初夏的热气中升腾起青绿、繁茂的生机。64岁的樊生华一边忙着打理自家茶园,一边辗转于工作室、茶农协会、博物馆、展会间,忙着直播手工炒茶、给茶农做培训、宣传西湖龙井。
“把茶做好了,就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发扬。”樊生华炒茶近50年,在他看来,手工炒茶是传统技艺的根,是西湖龙井的魂,对提升西湖龙井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樊生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茶农。“只要他们肯学、能吃苦,我就毫无保留地去教,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一代代传下去。”樊生华希望这些“新茶农”在学成后能继续留在茶园、扎根茶园,坚持手工制茶,真正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年轻人与茶文化
樊生华的愿望正在加快实现。如今,在杭州的漫山茶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龙井茶手工炒制能手和茶艺师,以“茶+”为创业舞台并逐渐崭露头角。
“90后”周颖就是“很多人”中的一个。
周颖的父亲周方林是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父亲“振兴径山茶”信念的影响下,周颖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径山,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推广茶文化,为家乡代言。
除了深入学习传统的茶技茶艺,周颖还创新建立了“径山茶仙子”团队,定期开展径山禅茶文化和非遗文化宣介活动;创办茶文旅融合空间“宴茶·径山筑”,集结十多位返乡青年共同打造“径山24小时茶生活”;开发茶主题文旅路线,举办茶祖祭典、宋代点茶等禅茶体验活动;推出径山茶香虾、茶香豆干、径山茶粽、桂香径红等20多道茶餐茶食,让游客在观光茶园的同时,品尝茶膳、体验茶文化。
就在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25家浙江省级“非遗茶空间”名单,“宴茶·径山筑”就位列其中。
“提起‘茶文化’,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穿着中式府绸的中年人,一只手端着热气氤氲的紫砂壶,另一只手盘着串……”周颖说,随着时代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她希望将径山茶做成国潮茶,让它更年轻、更时尚,更深入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而不仅仅被视为中年人的专利。“茶为国饮,当更多人把喝茶作为一种时尚,这也极大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式是周颖最日常的装扮,她认为,茶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并没有淡化,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近他们。
上“春山”、寻“茶趣”,围炉煮茶,新茶饮,新茶器……当下,也有很多年轻人从茶出发,探索与茶有关的中国文化、杭州文化。
“杭州人做杭州茶,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浙江茶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戚冬杰曾任小米工程师,2015年回到家乡临平创业,用当代语境解构传统茶文化,带领团队一起做出了符合年轻人观念的“平仄”电商茶品牌。
“茶叶,应该是简单的、健康的、便携的。”通过变革营销方式、研发新茶饮、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和包装、推出含茶元素的文创产品,短短几年,“平仄”就在茶饮料和文创领域纷纷拥有了大量粉丝。
“我觉得喝茶不单单是一种味觉上的体验,它也是一种文化体验。那些遥远的神话和传说、传统的习俗与技艺以及发生在当下的茶农的人生,都值得被表达、被看见。”在创业过程中,戚冬杰与美丽乡村也有了更多的联结,他表示,接下来,他还将以建设茶工厂为契机,大力开展茶文化展示、公益课程、工业旅游等活动,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制茶工艺和现代新式茶饮的制作技术,更加热爱中国茶和中国的茶文化,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一片叶子的“远行”
今年是“茶为国饮 杭为茶都”倡议提出20周年。作为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举办地、首个“国际茶日”活动主场地、首个立法确定“全民饮茶日”的城市,杭州不断擦亮着城市茶文化的金名片——
2018年,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国内首部以龙井文化为背景的影片《龙井》上映,以艺术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西湖龙井和杭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清茶敬远行》上演千古相承的中国式赠别之礼;杭州连续多年举行“茶文化进机关”活动,市民中心B座一楼“茶空间”、杭州市直机关径山茶文化践学基地均成为宣传、普及杭州茶文化,推进“有氧机关”建设的重要窗口;“五一”小长假,龙坞茶镇以“非遗+旅游”为主题,开启“五龙会”系列跨界文旅活动,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茶旅体验;近日,杭州“茶都十景”(首批)发布,不仅提升了杭州的茶文化知名度,也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座茶都,半部茶史。我们要充分发挥杭州茶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和提炼杭州茶文化的优秀基因,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进一步把杭州茶故事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让茶文化真正‘活’起来。”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表示,未来的茶文化发展,应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出发,通过茶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茶可喝、可吃、可旅游,让人们在各种茶文化的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并且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杭州茶拥有越来越多的茶友,这本身也是茶文化提升的一个体现。
据悉,近年来,市茶研会通过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推进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组织编撰茶图书,开展系列茶事活动等举措,持续以文化赋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杭为茶都”建设。目前,涵盖250多万字共五卷的《西湖龙井茶全书》正在加紧审稿中,预计今年年底出版。
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时曾指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且将新火试新茶”,这片在中国古老茶树上诞生的东方叶子,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散发出新时代的世界香。我们人人都是这场茶香之旅的传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