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大市场”

江南科技城“无界”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4-05-22

记者 方亮 郑丽华

萧山微融圈 陈洁

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身份,正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人身上独特的标签。

继成功研制6英寸氧化镓衬底片后,位于江南科技城的杭州镓仁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再次向这一领域“攀高”,最近又实现了2英寸氧化镓单晶衬底的自主量产,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技术攻关打下坚实基础。

集成电路是工业生产的“心脏”,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扎根萧山3年以来,牵头建设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让“中国芯”走进了纳米时代。为让实验室与产业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科创中心鼓励以实验室或科研平台为载体,依托PI团队成立科学公司,构建起了“前沿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以及从种子轮、天使轮到A轮及以后的基金矩阵,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难题,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里“搬”出来,全方位扶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正是基于这种“链路”发展模式,镓仁半导体等一批科学公司应运而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试验场。截至目前,科创中心已成立科学公司近40家,孵化企业近百家。

作为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江南明珠”,江南科技城依托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和湘湖实验室“三驾科创马车”集聚的优势,持续探索实验室经济新业态,全力汇聚“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三家创新合力,深耕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功能材料等战略领域。

以西电杭州研究院为例,其产业园近七成是西电教师的创业创新项目。西电杭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韩光介绍说,“科研人员创业、研究院产业园孵化、学生就业一体化发展与推进,这是西电杭州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

这种集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为矩阵的科创产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让江南科技城成功“押题”合成生物学的黄金赛道,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基本实现在合成生物学、基因和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等重点发展和应用方向的数字医药产业集聚,前不久入选全省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0”,那这个“1”更像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漫漫征程,如何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产业化赋能服务?江南科技城一路探索。区别于其他产业平台,江南科技城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开发模式,其3.7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由萧山与传化集团政企联合开发,围绕科学家打造“工作圈”和“生活圈”,着力构建起覆盖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一个“科学家”的小镇逐渐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江南科技城《支持海归小镇(杭州·数字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新鲜出炉,聚焦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发展,围绕项目落地资助、人才引育激励、子女入学保障、国际交流激励等十个方面,助力海归小镇高端人才、数字医药产业及创新要素集聚。

接下来,江南科技城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3年行动,谋划“科学型企业家集聚区”建设,通过创新推动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优化,以“无界思维”打开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新通道,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应用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生产力再造。未来3年,江南科技城还将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腾退3000亩工业用地,为新质生产力腾出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