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4月19日,在杭州市“西湖悦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钱塘区义蓬中学的语文老师潜海龙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故事,特别是他从高考落榜生、民工,成长为一名高级教师的亲身经历。
作为今年“最美阅读故事”主人公之一,潜海龙曾经在本报“倾听·人生”栏目发表过《我教过的那些“后进生”》一文,讲述自己和“后进生”孩子相处、感化并激励他们的故事,其中阅读名著就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潜老师说,“阅读的过程,仿佛生命的光合作用,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读过的书,都会藏在心底,那是精神的年轮。”这话说得真好,不仅仅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有用,对我们每个人都富有启迪。(记者 戴维)
文 潜海龙
“潜老师,我已经参加工作了,还会时常想起你的语文课,你在课上给我们读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和吴亚玲的形象一直留在我脑海里,他们的故事一直温暖着我……”
这是一位毕业十多年的学生给我的来信。教他们的那段时光,我的课上有一个固定节目叫“精神家园”,每节课我都会腾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分享我的阅读心得。他们每天就像期盼电视剧一样期待我的课。好多人上大学了,工作了,甚至成家有小孩了,还念念不忘我分享过的文学作品。
是啊,一本书可以温暖人一辈子。
那一刻,我感觉臭水沟都亲切起来
我最初的阅读,是童年时的香烟盒子。我和小伙伴比赛拍烟盒,我赢的烟盒最多,像一本厚厚的书。
我们阅读烟盒子上的图片和文字,知道了北京天安门、杭州西湖、安徽黄山、贵州黄果树。
后来,我用帮大人摘茶叶赚的小费,买那些心仪已久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铁道游击队》《智取威虎山》……一本一本,一套一套,我的“家底”越来越殷实,梦想也更大了,不仅想出远门去看风景,还想当画家,画很多很多的连环画。
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翻箱倒柜,我发现了父亲当兵时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文章。父亲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我开始喜欢上阅读和写作。
也许我一辈子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更成不了画家,但因为有这些梦想,我收获了阅读和写作,生命因此饱满。
高考落榜后,我到金华打工,没带多少盘缠,却带上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陌生的城市,我睡过大街,捡过破烂,拔过草,挑过砖,抬过水泥板,掏过臭水沟……跟孙少平在“黄原”的“揽工”的生活差不多。
我也跟孙少平一样,怀揣梦想,白天到处找活干,晚上在路灯下“夜读”,坚信阅读的“阳光”可以穿透精神的“乌云”。记得有一天,正在路边掏水沟的我,突然听到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出我写的通讯稿。
那一刻,我感觉臭水沟都变得亲切起来。
后来,我辗转到萧山一家荧光灯具厂打工,在工友眼里我是“书呆子”,一出车间便沉浸在书报里,小镇图书馆成了我的“精神乐园”。为了能有更多时间读书,我毛遂自荐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代课。其间,我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文凭,成为一名在编教师。
我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夹在厚厚的《平凡的世界》里
做代课老师时,我恋爱了。我偷偷喜欢上一个女孩,暗恋了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勇气表白。
我打开读了很多遍的《平凡的世界》,阅读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他们一个是寒门子弟,一个是高干千金;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底层矿工,一个是省报记者;一个是顶着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始终不屈;一个是怀着真挚、诚实、平等的爱,坚持不懈……
我从孙少平的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坚信通过不懈奋斗,总有一天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我更坚信世上会有像田晓霞一样美丽善良的女孩。
我鼓起勇气,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夹在厚厚的《平凡的世界》里,送给了我心爱的女孩。
从“民工”成长为“教师”,并收获最真最纯的爱情,我就是通过不断阅读和奋斗走过来的。
爱读书的孩子 不大会变坏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后记中写道:“永远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当了教师后,我又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传递。
我将阅读看作是生命的课程,正像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架子,学生阅读也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忙搭架子,让孩子有方向有路线,不至于迷失在杂草丛中——
喜欢探险的同学,我向他们推荐关于余纯顺、彭加木等探险家的书籍;喜欢科学探究的同学,我向他们推荐“科学松鼠会”的系列书籍;关注时事评论的同学,我建议他们读鄢烈山、徐迅雷等当代杂文大家的书;特别有思想的同学,我推荐《苏格拉底的申辩》《顾准文集》《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们的读书兴趣小组也各具特色,有的以作家的名字命名:苇岸小组、路遥小组、林达小组、史铁生小组、余华小组;有的以作品的名字命名:瓦尔登湖小组、围城小组、边城小组、红高粱小组;有的以读书主题命名:幸福小组、孤独小组、苦难小组、信仰小组。
每到报刊征订的时候,我还会推荐优秀报刊,让学生自由订阅。每一份报刊都是一个精神的支架,每一个支架,又会延伸出许许多多个精神的支架——一个充满生机的阅读生态系统就出现了。
“潜老师,我在学校的小店里找了一份兼职,一天能赚30元钱。有收入了,我想为自己寒假准备一些精神食粮,老师能否为我推荐几个好的购书网店呢?”
这是一个曾经让我头痛不已的学生毕业后的来信。当初,他几乎天天搞恶作剧,将粉笔擦放在教室门框上,让推门进来的老师出洋相;躲在学校卫生间里抽烟;半夜离家出走,躲进黑网吧。
就是这样一个从来不看课外书的学生,后来在语文课“精神家园”的感染熏陶下,竟然爱上了阅读。这份阅读的快乐和随之带来的内心富足,足以抵挡低级的趣味。
读了他的来信,我长舒了一口气。我怕他到高中后又会学坏,看来我的担忧多余了。他已经爱上了读书——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大会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