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直街“簪花如云”

这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24-05-14

扫一扫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记者 王艳颖 视频 张晗 摄影 廉笑尘

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杭州哪里最热闹?小河直街算一处。络绎不绝的年轻女孩来到这里,头戴五颜六色的簪花,身穿漂亮汉服,扎堆变身“簪花女郎”。

如今,在这条仅1公里多长的街区上,30多家泉州簪花体验店犹如雨后春笋。“火了有大半年了。”附近甜品店老板李小姐注意到,大约是从去年秋天开始,小河直街便进入了“盛花期”。

这些店铺的风格大致相似,带着海风气息的民俗,为何在杭州这么火?

簪花一夜走红小河直街

去年4月,黄女士和来自福建泉州的朱先生决定在杭州开一家蟳埔簪花店。因为先前的创业经历,地址定在了两人比较熟悉的小河直街。

这个在泉州“翻红”的老民俗搬到杭州还能“红”吗?两人心里都没底。之后的5个月光景,平淡的生意似乎给出了答案。“实在不行,租满半年就将店铺转让出去。”黄女士这样盘算着。

簪花走红,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距离半年租期还有一个月,去年9月底的一天,一位网红博主走进了黄女士的蟳埔簪花店,随后一组组精美的照片火爆全网。一句“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话题,也让小河直街成为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轻女孩们打卡杭州的第一站。

如今,黄女士的第五家分店刚刚开业。她笑笑说,今年“五一”第一天已经全部约满,去年“十一”期间,最忙的一天来了100多位客人,一直从早上8点半忙到深夜。最远的一位客人从英国飞回来,到店里已将近晚上11点,拖着行李箱就往店里冲。

“也就不到半年的时间,簪花就席卷了整条小河直街,最火的时候几乎店店爆满。”小吴(化名)在杭州开汉服妆造店已有几年了,最早开在河坊街。

“感觉这边年轻人多一点,不然也不会火得这么快。”去年11月,小吴将店铺搬到了小河直街,并将门面招牌换新,在“汉服造型、旗袍造型”前面加上了“泉州簪花造型”。小吴说,这个“五一”,已经有20多位客人通过网络平台下了预约单。

小河直街上的沈老板眼见热度高涨,索性跑去泉州小住了几天,跟着当地老师傅学习盘发手艺。在他接待过的客人中,男女老少全都有,年龄上,最小的2岁,最大的快80岁。

“你从这边走过去,几乎每几步就有簪花店,有的老板还盘下了好几个店面。”沈老板一边在手机上回复着顾客,一边往门口指了指,继续说道:“和去年10月份相比,现在的客流有些回落了,但还是很有市场的。”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家店铺后发现,“五一”期间,单店单日平均接待量在20至50人次不等,其中,个别热门店铺5天全部约满。根据服装、造型、拍摄等不同需求,费用在200元至300多元不等,节假日期间价格基本平稳。

泉州的“花”在杭州火了

去年1月,演员赵丽颖的一组照片让蟳埔簪花真正破圈。一时间,顺着海风,簪花从泉州吹向了全国许多地方,其中一“枝”就落在了杭州。

作为泉州人,朱先生觉得,簪花能走红有着天然的“基因”:一是寓意好,在当地,簪花代表着祥和、幸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美感足,一簇簇鲜艳的花朵搭配上精致的妆容,完全掌握了“出片”的流量密码。

也是在去年秋天,资深城市研究专家王群力注意到了“开花”的小河直街。“在这里走红,看似是无心插柳,其实也顺理成章。”王群力说。

“除了最初的流量效应,我们还要承认蟳埔簪花的文化属性,特别是民俗文化,很容易就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王群力认为,如今,公众对于旅游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视觉享受,还有对整个审美空间的向往,期望的是一种有互动的“活态”表达。在一步一景的小河直街,当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与姑娘们头顶的“繁花”碰撞,一动一静,意外成就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能体验、有美感、能分享、好晒图,与现代人追求的时髦正对味。

“体验感”,也是采访中游客们提到最多的词。不少“簪花女郎”表示,她们专门为了“扮靓”体验而来,此外,相比于泉州,她们认为杭州的地理位置更方便,出行的体验更佳。

簪花在小河直街走红后,网上出现了许多声音,其中最多的就是“配不配”的问题,比如簪花和现代妆容配不配?簪花和汉服配不配?外来的簪花和杭州配不配?

“从开业到现在,一直都有人在说。”朱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店铺开业时,小河直街上还是咖啡馆、甜品店、手工艺品店居多,文艺气息很足,他这个外来的老板并不被看好。可朱先生有时又想,“我若想吃兰州拉面,不必真的去一趟兰州,对吧?”

对此,王群力觉得,不必太过在意“配不配”“搭不搭”,一座城市的包容度的体现之一就是让各种文化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他更关心的是,小河直街能不能因势利导地把握好这份热度,甚至借力打造出属于杭州的“花”的故事,出现新的化学反应。

南宋时期杭州全民戴花

杭州人自古爱花。在南宋时期,杭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簪一枝花。簪花,几乎是南宋杭州的全民风俗。

据史料记载,淳熙三年(1176)五月二十一日,是宋高宗赵构的七十岁生日,文武百官赶到德寿宫为他祝寿。德寿宫内,“自皇帝以下,皆簪花侍宴。”

不只是贵族士大夫,南宋的普通市民也爱簪花,重要节日都要簪花,如端午簪朵石榴花,重阳簪朵大菊花;家逢喜事更要簪花;登科及第的年轻人必会簪花骑马而归;哪怕是逛一逛西湖,南宋词人刘过也要“买花簪帽”。

在小河直街走上一圈,记者留意到了胡女士的店铺。一幢二层小楼,门脸比别家略大些,装潢也更有古风调性,沿街的玻璃柜台上摆满了各式珠钗。

“我们主要做南宋风格的簪花,一天做不了几个客人,节假日的话都抢着预约的,‘五一’基本没位置了。”化妆间隙,胡女士和记者聊了聊。胡女士原先做的是汉服生意,这家店刚开几个月。

和别的“簪花女郎”头顶的花围不太一样,胡女士的客人头上是一顶镶着珍珠的冠,冠的两侧插有鲜花,发髻尾部一左一右插着两支珠钗。妆容也不太一样,额头、两侧酒窝各贴有一颗珍珠,两侧太阳穴还各贴了一小串珍珠。

“这是改良后的南宋珍珠妆,不是百分百复刻。”胡女士解释说,追剧、看书、逛博物馆是她欣赏南宋美学的最直接方式,目前店里主推的妆面造型,也是经过改良的,会更符合年轻人眼光。

“南宋人很雅,我们的造型也是偏清丽的,客人们觉得拍照很有味道。”胡女士说,目前,在小河直街,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不是很多。

“正宗的南宋簪花难寻,这是现实。”专栏作家王珏曾在小河直街有间工作室,泉州簪花走红后,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为什么泉州的簪花能传承至今,而南宋簪花却消弭于历史之中?

王珏认为,泉州簪花是民俗,有人代代传承,而南宋的簪花其实是一种文化潮流,与那个朝代的礼制、社会氛围息息相关,朝代一更替,簪花的文化自然随之消散。

王群力还给出了另一条思路——城市发展路径的不同。相比于泉州,杭州作为钱塘都会,较早接触了现代城市文明,“现代化”“国际化”必然会冲击、刷新掉一些“本土化”。不太合时宜的南宋簪花风潮,便在其中逐渐消失了。

杭州的“花”如何美下去

如今小河直街“簪花如云”,又一道新课题摆在面前:如何以此为契机经营城市形象。

巧合的是,王群力团队曾以此为主题讨论过一套方案,提出先抓住这波流量,有限度、有规划地保留泉州簪花在小河直街的商业生态,让它就此成为城市一处的特色美景。“当然,商业天生是趋利的,这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王群力补充道。

除了有序的规划之外,这套方案还提出,可以为“花”提供更广阔的生长土壤,让“花”升级成城市的文化标识。王群力和同事们翻阅了许多书籍后发现,离小河直街不远的大兜路一带,曾是宋代杭州举行“花朝节”的主场地。南宋时期,每年花朝节期间,杭州人结伴游玩赏花。这样的审美情致,时至今日,依然未过时。每年春天一到,哪里花开,哪里就成了杭州“顶流”,近期数次登上热搜的高架月季,更是被无数网友称为“浪漫天花板”。

还原历史也许很难,但在城市空间中,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点、品牌形象、生活美学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基础,打造具备本土审美情致的文化风潮,却是可以做到的。

此前,小河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说,在不改变街区调性的前提下,他们希望街区能百花齐放。目前,街道也正计划开展一系列宋韵活动,给有想法的店主提供参观、学习杭州宋韵美学的机会。

民俗与文化、外来与本土、风雅与野趣,从来都不是相悖的。能成为“网红”,代表它有着符合当下眼光的生命力,而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画像也正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