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勇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等商家,本来还在正常经营甚至还在举行优惠促销活动,但是没过几天就关门倒闭。消费者想退款时,发现经营管理团队已经改变,新的管理者不愿意退款或只退很少比例的预付款。最近这段时间,多地的消费者遭遇了这样的困局。有媒体调查发现,这种破产逃债的方式几乎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那些接手这些企业的新团队,被俗称为“职业闭店人”。
“职业闭店人”的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专门接手那些采用预付费模式但又经营不善的企业,让原企业经营者在法律上与债务切割,帮助原经营者逃避债务。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职业闭店人”,往往自身没有财产,即使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也难以受到实质性惩罚。正因为如此,“职业闭店人”肆无忌惮,到处出击。这种“灰色产业链”让消费者蒙受了经济损失,损害了相关行业的信誉,对营商环境也是破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阻止这一乱象,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划定各方的权利与责任,分清楚哪些属于经济纠纷,哪些涉嫌违法犯罪。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原股东出售股份、更换法定代表人,这也算是正常的经营思路。但如果恶意逃避债务,跟“职业闭店人”合作,甚至专门找没有财产或生活困难的个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这样的行为涉嫌触犯法律,构成妨害清算罪等。这就需要公安机关等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处置,不让那些不良商家卷款跑路。
“职业闭店人”到处钻空子,跟部分行业普遍采用的预付费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对于预付费模式,即将于7月1日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30日进行公告;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此外,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将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行业企业收取的消费者预付款,转入指定的银行账户进行监管。只有将法条和实践中的好做法真正落地,推而广之,才有可能消除预付费领域的违法行为。
是否采取预付费模式,既与行业的特殊性有关,也属于企业的自主经营范畴。不过,预付费模式不能让消费者单方面承担风险,更不能变成对消费者的算计。对于这类因为破产清算、关店倒闭引发的纠纷,都有必要用法律的标尺衡量一下,防止原经营者“金蝉脱壳”逃避法律义务,利用“职业闭店人”肆意“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