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能配享太庙

2024-04-12

骆东华

绍兴五年(1135),宋高宗下诏建造太庙,在这之前,赵氏皇族的祖宗们已经颠沛流离逃难逃了9年。

靖康元年(1126),北宋东京沦陷,宋室君臣背着祖宗牌位一路狂奔。跑到扬州,刚在寿宁寺落脚,金军再度追来。宋高宗一行只好继续南下,兵荒马乱中,还把宋太祖的牌位给跑丢了。后来高宗降诏,花重金好歹找了回来,送到温州安置。

绍兴五年(1135),1.0版的太庙在临安建好了,正殿七楹十三室。第二年把“祖宗们”从温州请回来,高宗到太庙行瞻谒礼。

但是,宋帝“祖宗们”的动迁历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一年后,高宗觉得南京不错,“移跸建康”,并且把祖宗们的牌位打包一起带去,敬在建康太庙。在南京待了大半年,高宗觉得还是杭州比较好,又带着“祖宗们”回来。自此,赵氏先皇们总算在临安扎下根来了。

宋代历朝皇帝最为重视太庙的朝享之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下齐心紧赶慢赶,总算在绍兴十六年(1146)年查漏补缺把祭器全部做好了。但是新的问题立马出现了:做好的祭器没地方放!太庙扩面势在必行——2.0版的太庙扩到十三楹,开间差不多增加了一倍,绍兴十九年(1149)斋殿落成,南宋太庙至此初具规模。宋高宗退位之后,太庙继续得到历朝君王的重视,添砖加瓦,修缮扩建。

1995年,杭州文物考古所对紫阳小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地块进行发掘,清理出东围墙、东门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南宋太庙遗址在860年之后重现在世人眼前,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配享帝王庙庭,在历朝历代都是臣子身后最大的殊荣,宋代也不例外。咸平二年(999),宋真宗下诏以赵普配享宋太祖庙,开启了宋代功臣配享皇帝庙的序幕。

出于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在宋代,武臣配享人数不超过文臣,如果配享名额只有一个,则必定是文臣。赵普配享太庙,他是宰执天下的文臣之首,而曹彬生前是统率全国兵马的枢密使,死后被追封为济阳郡王。曹彬作为武将,被写入配享太庙的名册,这是大宋武人的荣耀。

关于配享人选的确定,苏轼曾经给过详解:“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盖自天子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其人非天下公议所属,不在此选。”也就是说,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必须过会集体讨论,一致认可才行。

这个“游戏规则”导致了在讨论宋高宗配享人选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双方辩友吵得不可开交,皇帝“拉架”无效,最终把正方反方的一辩选手统统赶出京城才算结束。

淳熙十五年(1188),宋高宗去世第二年,翰林学士洪迈上疏,提议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四人配享高宗庙庭。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除了对韩世忠没有异议,剩下的各抒己见,有的说吕颐浩人望不行,有的说武将张俊不如文臣张浚,还有人要求把岳飞换上去,文臣与武将、主战与主和,各派之间互不相让,吵得昏天黑地。其实,洪迈那份名单是按照宋孝宗的意思提的,但群臣不买账,局面一度有些失控,皇帝也急了,跳出来直接下诏——就那四个,定了!

诏书既下,木已成舟,但反方臣子们觉得憋屈,这事不能就这么收尾!大家把一肚子气撒向始作俑者洪迈。杨万里上疏狂喷洪迈,说他“欺”“专”“私”,掀起新一轮骂战。宋孝宗实在是被吵得脑壳痛,为了耳根子清净,决定“大脚开球”,把洪迈派去镇江,杨万里则被打发到江西高安。

这一年,杨万里61岁,离他从净慈寺出来看见接天莲叶,过去了40年。但天蝎座诗人率性依旧,一路走一路写诗一路绅士地继续指桑骂槐发牢骚。

这一年,洪迈66岁,还在继续写他的《容斋随笔》。他一生博学,集40余年所学著成《容斋随笔》5集74卷。这部著作也成为毛泽东放在案头常常翻阅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