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光,穿越生命的星辰大海

2024-03-25

良渚实验室。

良渚实验室细胞形状的会议室。

开栏语

这是杭州大放异彩的时代,杭州实现了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三大跨越”。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杭州如何重整行装再出发?如何能够跳得更高、走得更远?市委定调2024年,杭州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

即日起,杭州日报开启“名城视窗·攀登进行时”重大主题采访报道,记者们将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扎实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调研,用满腔的热情、生动的笔触,去挖掘“十大攀登行动”各领域的亮点实践和探索成果;去记录奋斗者扎根大地、向上而生的力量;去描绘这座城市丰盈的城市性格、每一步坚实的发展历程。

科教人才一体、“双新”提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让点滴的进步,在时间里、在进程中,熠熠发光。

记者 谭飞 骆剑伟 傅凌波/文

记者 王毅 步恩撒 徐林军/摄影视频

一束束斑斓的光,从各个玻璃窗口透进来。走进良渚实验室环状六层的大楼,抬头眺望,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楼内庭每层楼的球形会议室,自下而上交错分布。这是一个个细胞的形状。

细胞,是组成我们身体的最基本单元。它们每天在人体内奔忙,支撑起身体机能的运转。

组成良渚实验室这个年轻生命体的,是来自海内外的生命健康学者。他们如同鲜活的细胞,活跃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2024年,杭州吹响奋进“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扎实推进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的号角。大力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位列“十大攀登行动”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站在“后亚运”新起点、迈上“2万亿”新台阶、步入超大城市新阶段,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杭州,正全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向着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全球创新策源地大踏步前进。

成立仅3年多的良渚实验室,胸怀穿越历史的梦想。1000多个日夜,良渚实验室的灯一直亮着,科研工作者在埋头工作,仪器在连续运转,像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始终为杭州的创新发展而跳动。

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开启中华文明曙光;五千多年后,一家以“良渚”命名的新型实验室,矗立在未来科技城核心地带,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努力用科技创新的“金钥匙”叩响人类未来之门。

——良渚实验室

创新策源,是“从0到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的质变。

良渚实验室,聚焦系统医学和精准诊治的省级实验室,目标是成为生命健康产业面向未来的创新桥头堡。

奔跑在创新最前线的“先遣兵”,夏宏光教授就是其中一员。走进他的个性化药物筛选实验室,三排并列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实验样品和仪器设备,身穿白大褂的研究员们忙着手里的实验,有的配制试剂,有的做检测,现场安静而有序。

这些瓶瓶罐罐里,蕴藏着人类有望实现延缓衰老的新药。2020年底,加入良渚实验室仅数月的夏宏光,迎来了成果“爆发”——研发出全球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线粒体自噬诱导药物“TJ0113”,目前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顺利的话,最快3-4年可以上市。

这将是一条源自杭州、领跑中国的新的细分赛道。

过去3年多,像这样的“世界顶尖”“全球首个”,频频在良渚实验室出现:绘制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开发全球领先的难治/复发骨髓瘤新型CAR-T疗法;全球首次获得心血管疾病重要药靶APLNR的绝对信号选择性激动剂……

全新的良渚实验室,展现澎湃活力。

“当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产出科技成果的方式也必须变革。”在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看来,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袭来,当代科学家要跨越科研的“农耕时代”,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工厂”。

在“科技工厂”,科学家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设备支撑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大幅提升科研效率,让科研成果成体系、高通量地产出。

在良渚实验室三楼的公共平台,以中央大厅为核心,以楼层左右两侧走廊为通道,相互打通,贯穿起生命医学创新创业的关键技术平台。

在这里,我们隔着玻璃看到了华东地区首台STED超高分辨显微镜、国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冷冻电镜等高通量、自动化设备。

而在实验室之外,研究员正在电脑前全神贯注研究数据、开发模型:一行行看似普通的代码,却能“写”出罕见病的创新药。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年轻的良渚实验室,努力拥抱未来的模样。

新型实验室要成为科研和产业交界面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双栖双创型”科学家队伍。

——良渚实验室

在科研和产业之间,长期存在着一条“死亡之谷”。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但难解并不代表着无解。

欧阳宏伟期待,良渚实验室尝试着在“死亡之谷”的“交界面”上,先连一条线,再建一座桥。

终极目标,是实现“科学家”创新人才队伍和“企业家”转化人才队伍合二为一,打造出一支具有科学家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双栖双创型”人才队伍。

王永成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一条线”。2020年底,即将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业的王永成,做出了加入良渚实验室的决定。

“目的很明确,来实验室,既做前沿攻关,又做成果转化。”在良渚实验室,王永成可以依托成熟的研发体系,让他的研究快速推进。

“基础攻关和成果转化几乎同步走。”王永成满意地说,一来到实验室,就能感受到这里对成果转化的超常规支持、实验室和杭州政府“保姆式的服务”——主动上门协助找场地、对接融资、推荐合伙人……3个月注册公司,半年实现成果突破。

由王永成和合伙人创办的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距离良渚实验室两公里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见到这台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的新一代微流控单细胞测序仪,黑银外表,略大于常见的打印机,却能对千万量级的单细胞进行一一检测。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