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要持续落到实处

2024-03-09

本报评论员 郑莉娜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对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报告明确提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第二十条”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条款。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何为正当防卫,何为防卫过当。“第二十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与春节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有关。电影以现实题材、小人物视角为切口,通过艺术的形式讲述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长期以来,有人把正当防卫制度称为“沉睡条款”,主要因为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往往事实证据比较复杂,有的案件还缺少证据,导致在认定时会出现一些较大的争议;此外,受传统司法理念影响,司法人员不敢去适用;很多人认为“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客观上也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比如,在于海明案、于欢案等代表性的案件中,正当防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相关法律实践亦有了新的气象。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也举例——付某酒后夜间到马某家砸门、叫嚣杀人,马某告知其找错人并报警,付某不予理会并砸碎多片窗玻璃,马某持刀出门制止,付某与其厮打,马某手、背部受伤,付某被刀伤多处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法院认定马某属正当防卫,宣告其无罪。每一个公平的裁决,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正义的努力,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添砖加瓦。这些司法实践激活的不仅仅是“第二十条”,更是我们社会的正义之道、浩然之气、法治之光。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既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通过一个个公正合理的判决,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不仅在价值层面昭示法治捍卫公平正义的宗旨,也有助于坚定“法不庇恶、邪不压正”的决心和信心,强化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事实上,公平正义并不抽象,更不缥缈,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司法案件中。正如报告里说:“‘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这需要法律工作者一起奋斗,也需要媒体、公益组织等协同发力,守卫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鼓舞每一个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的勇敢者,法治中国的光辉能够照亮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