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新志 | 岑嵘(杭州人,作家)

莎士比亚的“甜言蜜语”

2024-03-08

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丰富的语言让人着迷,语言学家还发现,莎翁对带有甜味的词语有特殊的偏好。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读到大量“甜言蜜语”,例如“如情窦之初开,充满活力,但非永恒,甜蜜而不持久”“我以生命发誓,这一群美人儿可真甜蜜”“我是个最伤心,最不幸的女人。我曾听过他甜如蜜糖的美言”……

那么这些“甜蜜”的词汇为何频频来到莎翁的笔下?

古代的欧洲人很少能享有甜味,那时蜂蜜是唯一天然的甜味添加物,但是蜂蜜的供应量不大并且不普及,人们只有通过一些水果才能得到一丝甜味。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他的士兵进入印度北部时,发现了“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的蔗糖。从那时起,开始有商队将少量的蔗糖带到欧洲。

11世纪末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开始了十字军运动,甘蔗的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沿着十字军东征的路线传到了欧洲。到了15世纪时,威尼斯人通过庞大的商业舰队和海军,控制了中世纪的糖贸易。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葡萄牙人也开始了他们的远征,他们在距非洲陆地不远的海上,发现了圣多美岛并开始种植甘蔗。在这个岛上,蔗糖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以万计的黑奴被带到这里的甘蔗园工作,这座原本荒凉的小岛为葡萄牙庄园主和意大利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从16世纪开始,在大西洋诸岛上,强迫非洲奴隶进行的蔗糖产业急速发展。一座又一座的热带岛屿被砍掉了森林,开垦成辽阔的甘蔗园,同时也成了一座座大型的奴隶监狱,让黑奴陷入了地狱般的苦难。古巴有句名言:“糖是用血造出来的。”黑奴如同是蔗糖这台机器上的齿轮,给地施肥,挖沟修渠,修剪废枝和砍甘蔗,通过磨坊传送以及煮蔗糖。这些都是非常累人且危险的工作,甘蔗叶子很容易划伤工人,许多人在把甘蔗推向碾压机的时候意外失去了手脚,或者被沸腾的甘蔗汁烫伤。当黑奴犯了一点儿小错就要遭受残酷的鞭刑和其他残忍的惩罚,无数人最终在这些远离故乡的岛屿上被折磨致死。

与此同时,加糖的食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英国人的餐桌上,比如小羊腿可能加了柠檬和糖炖,鸡肉焙上肉桂和糖。一份源自1545年都铎王朝早期的《新正派料理》食谱中记载,“鸡肉浸吐司”的做法为:取足量的酢浆草,放入肉桂和糖,煮沸,浇在吐司上,再把鸡肉铺上去。

在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对于甜味的渴求已经势不可挡,一位在伊丽莎白时期(1558-1603年)到英国旅游的德国人注意到,英国贵族妇女的牙齿都是烂的,因为她们长期吃蜜饯,佐以糖和酒,甚至还把糖浇在烤肉上。

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变得“越来越甜”。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写道:“请别再说下去了,甜蜜的哈姆雷特……”在《皆大欢喜》中,小丑戏弄奥德蕾时说:“贞洁跟美貌碰在一起,就像在糖里再加蜜。”

进入17世纪后,荷兰人开始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他们以阿姆斯特丹为据点,操纵着世界贸易,并把甘蔗移植到了英属与法属的加勒比海诸岛上。1627年,英国人将巴巴多斯变成“糖之岛”,这也是英国蔗糖历史的转折点。从这个时期开始,蔗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

莎士比亚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糖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它作为奢侈品的一面。在莎翁去世后差不多半个世纪,蔗糖开始从巴巴多斯这个“糖之岛”运抵英伦,蔗糖的价格也开始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糖的意象在英语文学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玉手纤纤的姑娘,让我跟你谈一句甜甜的话儿。”俾隆说道。公主一语双关地回应:“蜂蜜,牛乳,砂糖,我已经说了三句了。”莎翁在《爱的徒劳》中这样写道。莎士比亚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甜蜜”的时代,不过这种甜蜜的另一面,却是另一群人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