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开放促发展赢未来

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

2024-03-08

3月7日《杭州日报》刊发“两会声音”《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一体化”》,报道了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逐步进入了“深水区”,未来会接连碰到“硬骨头”,需要不断突破现有体制障碍、机制瓶颈;建议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创新和突破开展联合攻关。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联主席蒋立建议,在创新协同上,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推进创新平台区域共享、联合开放。

这里的“联合攻关”“联合开放”,本质上就是“对内开放”。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揽子规划”,概而言之就是“对内开放”。

事实上,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还是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都是对内开放的非凡举措。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内部开放、解除限制、相互合作,极其重要;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内部开放是外部开放的基础,内部的开放性决定了外部开放性,内部开放动力越足,外部开放的动力就越强劲。

如果对内开放相对不足,那必然会制约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地区之间假如存在互不协调的“非一体化竞争”,就可能会影响地区之间按照现代产业链的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影响构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开放的本质是合作,开放的具象是放开,无论对外对内都是如此。

开放合作,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大湾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就是重要的合作。《人民政协报》3月5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执委胡剑江介绍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可成为湾区协同发展创新的着力点。

而对人才的开放,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对大湾区人才敞开怀抱,香港澳门的大学生,格力对他们都是开放的;而且格力每年招进来几千名大学毕业生,“都没有‘躺平’的现象”。

总而言之,对内开放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开放合作。

要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开放;只有不断扩大对内开放,才能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而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