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温暖杭城的援孤活动中,你是否记得曾经播下过一颗爱的种子?

寻人启事:30年了,他们想找到你!

2024-01-03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下午版》刊登《叔叔,我想读书》一文,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杭州市民章红英、张婕、张丽莎结伴来编辑部为孤儿捐款。

当年所有参与援孤捐助的个人名单,如今保存在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的档案柜里。

记者 石慧

30年前的那个冬天,一场由成千上万爱心市民参与的援助孤儿活动温暖了杭城。

1993年11月,由《杭州日报·下午版》发起的一场为孤儿捐款的慈善活动,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1元、2元、50元、100元……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洪流。

三十年援孤,三十年流转。在杭州这座爱心城市,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资助的600余名孤儿正在茁壮成长。更可贵的是,这些爱心之举已逐渐形成了社会风尚,绵延不断地流淌着。

站在三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或许你已经记不得自己曾经为孤儿捐过款,但是你的这份爱心,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一直没有忘记。

一次声势浩大的捐款行动 温暖了这座城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下午版》创刊号上刊登了《叔叔,我想读书》一文,孤儿丁豪的高考成绩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却因交不起学费,没能走入大学校园。“再苦不能苦孩子,更不能苦孤儿”,这篇文章犹如一颗重磅催泪弹,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也引起了杭城知名企业和无数爱心人士的关注。爱心的浪潮从四面八方涌来——

读者翁银田捐款1000元。

浙江省新华书店的职工怀揣着1240元,代表单位赶到报社奉献爱心。

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手拎着摩托车头盔来到报社,把1000元往记者手里一塞,只留下一句话:“请一定要把我的心意带给孤儿。”

歌手陈钢请父亲带着1000元捐款来到报社,并希望认养孤儿。

定安路小学四(1)班的朱霖同学拉着母亲来到报社,拿出100元压岁钱捐给孤儿。

……

杭州市民的热情也带动了杭州的企业家们,据当时报道,杭州西子电梯厂、杭州百大集团、杭州华日电冰箱厂、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杭州家电工业公司等企业单位慷慨解囊,为孤儿们捐款46万元。

“那时候,前来捐款的市民络绎不绝,报社门口专门摆了两张桌子用以接待。”基金会秘书长楼时伟就是当时撰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他回忆当时的情况,短短两个月,全市共有近8000位热心市民参与捐款行动,个人与企业的捐款加起来达到76万元。

这笔社会捐助的巨额善款,也成为基金会成立的基础。参与捐款的企业家们决定,将这笔钱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孤儿基金会,让孤儿们能得到更持久的帮助和关怀。从此,来自社会各界源源不断捐献的爱心款,仿佛一股股涌入的“活水”,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也为他们种下与人为善的种子。

一本本泛黄的捐款登记册

记录着你的善意

岁月匆匆,基金会已悄然走过三十载。而在基金会的文件柜里,一直珍藏着援孤活动初期的15本《援助孤儿个人捐款登记册》。

泛黄的纸张上,记录着7800多位杭城市民为援孤活动捐款的明细,少则一元两元,多则成百上千。轻轻翻阅,那纸页之间流淌的沙沙声是点滴善意汇聚成的暖流,照亮孤儿的诗与远方。

登记册上,1元、2元、10元、25元不等的捐款后面留下的是“二同志”“一过路大伯”“一对恋人”“一名党员”等各种代称;花名册里记载着,小到由父母代为捐款的才几个月大的婴童,大到八旬老人都献出了一份爱心。“此次援孤活动是由《杭州日报·下午版》牵头发起的,报社全体采编和印务人员几乎都参与到了这一场爱心接力中来。”楼时伟细数着名册里许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当年与他一起奋斗过的同事们。

三十年时过境迁,最小的捐款者也过了而立之年,有的捐款者或许已不在人世。虽然当时很多捐款者留下了姓名和地址,但基金会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尝试,不少已无法联系上。

事实上,在这三十年间,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一直在为孤儿群体提供医疗援助、改善生活条件、资助散居孤儿大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基金会的援孤项目同时也得到了市春风办的支持,每年都会划拨款项予以支持。三十年来,出手相助的爱心人士绵延不绝,理事单位源源不断的捐款支撑着基金会的运作;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时常捐款捐物,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样的关爱。

三十年就像一条时光隧道。基金会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无数爱心人士的坚守与付出。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想特别感谢曾经为援孤活动播下过爱心种子的市民朋友,并向他们发出邀请——2024年1月10日,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将在杭州电视台演播厅,用一场晚会展现三十年来的成就和发展。

欢迎您致电0571-85054620,报名参加晚会,与我们一同回顾、见证过去的三十年。也让我们一同期许,下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三十年!

(本文图片由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