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都市圈近郊乡村振兴路径

浦阳“谢径安”何以先行?

2023-12-29

乡创中心

鸟瞰图

数字种苗工厂

文/金婷婷 贾祺 朱宁

一个月前,萧山区浦阳镇发布招聘启事,为径游村招聘乡村CEO,工作地点位于“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的先行组团示范带。这是萧山首个乡村CEO“招募令”,也意味着浦阳的乡村运营又先行一步。

距离杭州主城区30公里外的“谢径安”是浦阳谢家、径游、安山三个连片村的总称。三个村庄“家底”殷实——拥有270万田园地貌,5千米水系廊道,1377亩生态山林资源。然而,城市化进程让这里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一度成为“城市边缘”。

直到去年,三个村以“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新角色亮相,开启由传化集团深度参与、政企村民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谢径安”开始被发现、被改变、被振兴——一年来,这里诞生了浙江首个村级公益基金会、获批浙江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和杭州市共同富裕建设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谢径安”通过“产业+公益”激活乡村资源,再现和再造乡村价值,先行开启都市近郊乡村的“边缘突围”。

连片起势 以产业重塑乡村

当冬日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进室内,现代化的自动洒水车和比例施肥器来回移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正和温室内的种苗一起酝酿“万物生长”。

这里是“谢径安”的核心示范区,是传化在浦阳打造的高效农业“试验田”。来到浦阳后,传化立足20余年的农业基础优势,在“谢径安”规划了高效生态种养园,种业科技创新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传化乡创中心“一心三园”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农业科创服务平台,展现浙江农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杆成果,让乡村产业的“筋骨”变强壮。

如此大力度的产业重塑,如何破解土地要素保障,实现连片起势是项目推进的关键支点。为了支撑传化的产业雄心,浦阳镇在“谢径安”积极谋划连片区域内土地要素保障、产业空间构建,截至目前已完成1500余亩土地流转,为重大项目的落地需求提供保障。同时,政企村还合力成立了工作专班,构建“123+N”“红色乡邻”特色治理模式,通过共学共建、活动共办、事项共议、问题共解等方式,实现项目的部署、推进、落实。在浦阳镇党委书记徐汉军看来,把握“谢径安”项目的“时”与“势”,正是浦阳打造生态共富示范高地的应有之举。

眼下,拔地而起的乡创中心迎来了农创团队;数字种苗工厂的自动化播种育苗流水线已就位;果蔬未来农场播下的蔬菜苗越来越壮硕……目前浙江省第三个生物育种试验共享基地、生物育种实验室等项目均已落地。在数字种苗工厂,自动播种线,通过基质处理、填土、打孔、播种、覆土、喷水以及码垛等自动化流水线播种,一粒粒细小的种子精准入“土”,播种速度可达12万粒/小时,相比手工播种提速近80倍,播种精准度超过99%。待项目全部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向杭州及周边地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2800余万株,辐射带动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

坐在有空调、地暖的智能化温室,浦阳人王旭明忙着为小番茄吊蔓、打杈。他自己也想不到,做了大半辈子农民,还能在现代农业企业谋一份职业。“以前干农活,最怕的就是过冬,大棚里全靠盖膜、烧碳御寒。现在不一样,全是高科技!”王旭明说。

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不仅科技强农的宏大叙事,也联结着周边村民的“小幸福”——通过土地流转,村民获得租金收益的同时,年轻和闲散劳动力都有望得到新的就业机会。截至11月底,“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累计带动三村村农增收603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

接下来,“谢径安”高效生态种养园还将以平台模式孵化培育10个未来农场,向周边农户开放,并形成“一场一品”的发展模式,实现一田多产、 一地多收的综合效益。

不同于传统企业帮扶村庄“施”与“受”的关系,抓住发展产业这个核心,建立政企村民的共同利益纽带,“谢径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市场化主体的作用,链接好科技、人才、项目等资源,企业不是单一的帮助者,村民和村庄也不是单一的受助者。正如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所说:“从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层面讲,我们有一个淳朴的心愿,就是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 以公益唤醒乡村

“共同富裕”要从“共同”着手,而城乡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为“谢径安”的先行启动区块,径游村的变化是三个村中最先发生也最深刻的。在村党委书记谢银火眼中,一年多来,径游开始进入了由内而外的蜕变,这“变”是渐进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有形之变,更多在于古村活化。有着深厚历史的径游村,记载于秦始皇巡游史册,曾因遍地木槿花闻名天下,径游老街乾隆时是繁盛商贸街。目前区、镇两级正通过径游老街的打造,盘活径游村11户闲置用房,讲出千年古村的“未来”新故事。未来,三个村的宗祠、池塘、私人博物馆等都将引进商业,让乡村资源将变成股权,以分红、租金等形式增加村民收益。

无形之变,更多的是村庄不断被唤醒的内生力。

今年4月,随着浙江省首家由村民发起并服务村民的村级公益基金会——杭州市萧山区径游公益基金会的正式诞生。径游村乡贤、曾在村里任职的占明刚多了一个身份:径游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对于这个新身份,占明刚坦言要走的路还很长:“社会组织和企业力量各自都在探索乡村振兴,但是如何以产业和公益相结合来推动,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需要一段时间去摸索实践。”最近,他们正在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尝试为径游当地的留守儿童开展帮教服务。“一方面因地制宜地策划、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找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占明刚说。

正如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在传化慈善基金会资助与培育下,径游公益基金会也在探索中经历成长。一年来,公益基金会围绕村民关心关注的事情,积极参与村庄洁美、一老一小服务、基层治理等工作,助力共建共治。目前,已启动“木槿花开”乡村文化复兴项目,开展了“三一奶奶”营养早餐、“重阳节慰问老人”、“小心肝”义诊、“乐动乐跳”幼儿艺体、秸秆新治等10余场活动。

“村级公益基金会,通过公益推动乡村振兴,是很重要的组织创新。”在浙江理工大学法政新传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刘国翰看来,“从公益的角度,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首先需要形成‘公益善治’的氛围,通过公共活动,积累壮大公益力量,提升村庄凝聚力,达成‘公益善治’的目标,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乡村活力与内生动力,必须要从内部产生,且人人参与,才能获得长久发展。刘国翰提到:“仅用产业的方式直接介入,如果不成功,对乡村的影响就会趋向于负面。而以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可能效果要慢一些,路径更长一些,但相对‘副作用’也更小一些。‘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是产业和公益同时进入,用两条腿走路,它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