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费云江 余杭微融圈 张艺臻 王倩珏)眼下,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近期,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的“高架草莓”因“站着采摘”而频频“出圈”。在这里,近5万株草莓不仅有漂亮的透明薄膜“房子”住,还能在距离地面80厘米的高架上生长。游客来农场采摘草莓时,不用弯腰低头,抬手就能摘得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草莓。
“这种‘高架草莓’不仅节省土地,还能比地栽草莓提早一个月左右上市。”彭公数字农场技术人员王倩珏说,能种出“高架草莓”,得益于“农业生产决策系统”平台的应用。
具体来说,该平台通过物联网、移动App等设备检测各种植区块的水肥数据、植物生长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农业生产决策系统”平台的分析、建模后,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这个平台就是我们农场的‘数字大脑’。”王倩珏以“农业生产决策系统”中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为例,来证明生产数据对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水肥进液量、排液量等数据的收集,同时匹配气象数据、植株生长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的基质数据,再通过建模分析,就能为草莓找到它在不同生长期最适合的灌溉策略和营养元素。”
相较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彭公数字农场依托这一“数字大脑”的先进技术和智能决策,可以节约用水85%以上,肥料利用率可提高5倍以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数字农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变革,更是一场数字科技和人才改变乡村的革命。如今的余杭,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已逐渐成为现实。
余杭区仁和街道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引进无人植保机、无人插秧机等设备,着力打造集智慧机耕、智慧插秧、智慧植保于一体的水稻全程数字化生产示范基地。数智农谷、数智渔仓等科技含量高、品质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数字农业示范项目,纵深推进着余杭农业农村领域数智化发展新模式的探索。
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余杭区在全面深化“千万工程”的背景下,为适应数字农业发展需要,每年投入1200万元“三农”人才引培资金,为乡村振兴“储电蓄能”,以人才引领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接下来,余杭区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向机械化、科技化农业强区迈进,努力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余杭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