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亚运会期间,在主媒体中心,工作人员有时一天要受理200多张采访单,图为孔嘉雯(左一)在工作现场。

主媒体中心餐饮团队合影。

9月25日23点,黄龙体育场观众服务信息亭正在进行每日复盘总结会。
记者 于佳
当亚运人的日历写到最后一页,才突然发现,这已经是10月的尾声。
10月8日,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闭幕式上,一身光芒的“数字火炬人”踏浪而来,随即奔向无垠的天际,转身离开时,全是不舍;10月28日,当亚残运的火炬缓缓熄灭,值守在各个场馆、岗位的亚运人,心绪难以平复,一时间,来不及迎接回家的温馨与静谧,只想尽力记住这一生一次的热烈。
亚运如同一份礼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环环相扣,像是田径赛场的接力跑,日事日毕,明日加油;亚运如同一句诺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一个眼神,一份心意,一张笑脸,都在代表杭州,代表中国;亚运,是我们记忆里壮阔的钱塘江潮,那一声声欢呼,不仅是对赛场上运动员拼搏的致敬,更是感叹亚运雄风的强大凝聚与荣耀。
从亚运倒计时的电子屏第一次在这座城市闪耀开始,亚运人不约而同地把积累在心里的亚运情感,写进了诗歌。
记录无法讲出的感动
孔嘉雯,2018年从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招聘考试,来到亚组委宣传部工作。
亚组委的工作和孔嘉雯想象中的不一样,“我是奔着看比赛来的,但其实几乎没有完整地看过一场比赛,要负责受理媒体提交的采访单,撰写每日总结汇报,收集场馆采访数据,工作量比较大。在分秒必争的亚运时间里,所有人都在努力。”
回想比赛,“有太多让人难忘的冲刺。10月4日是我的生日,那天上午,刚刚在杭州亚运会上夺得金牌的谢震业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我一直关注谢震业,就像他说的,‘这块金牌是对过去努力的证明,也是一个对未来很好的开始。’直到现在,一想到当天在他夺冠后会场上播放的歌曲《我们都一样》,依然非常感动。”
亚残运会闭幕这天,孔嘉雯写下诗歌《亚运星光 聚散有时》,她说,“可能今后再也无法接触到如此澎湃的盛会,生活也会平淡,但还是想用文字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切。”
《亚运星光 聚散有时》
孔嘉雯
七十多个日夜
从四面八方
相聚在这里
每一道微小光芒
汇聚成灿烂星火
奔竞大道的日落星辰
博览中心的清晨黄昏
一个宾至如归的媒体之家
不同语言的笑脸温暖相逢
妙笔生花的报道通达四方
身临其境的信号跨越山海
激情澎湃的赛场定格难忘
飞扬的思绪在这里碰撞
青春的热血在这里挥洒
青涩的脸庞在这里成长
纪念一起共事的人
“外面下雨了。没人知道,一早扎进场馆里,便与日出日落无关。
中午,难得有片刻的休息,凌乱的行军床,还和三天前一样,脑袋接触枕头的一瞬,还是断片似的沉睡过去。急促的手机铃音响起,起身,又留下那张凌乱的行军床。”
刘亚冰,亚组委主媒体中心的餐饮主任,这是他写下的亚运日常。
“这70多天,大多是在末班地铁里,记录一些所思所想。还没有开幕时,我就已经感受到,今后大家一定会想念这段一起工作的时光。相信大家在结束所有工作时一起合唱的《真心英雄》,会鼓励大家继续奋斗!”
《纪念》
刘亚冰
进城的人,都挂着一张卡,
红的、黄的、蓝的。
这里喧嚣,
各色的人,如同各色的卡,
五光十色,熙熙攘攘。
有一天,
空中回响起航班信息,
就如同候机大厅一般,
我知道,离别的日子到了。
共事的朋友说,
好想留下来,
留恋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和发生的事
写下人潮中的一期一会
26岁的徐诗哲,在杭州亚运会独立竞赛场馆黄龙体育中心场馆群运行团队,做观众服务。
“黄龙体育场进入到亚残运的赛事后,志愿者们为残疾人观众提供全程无障碍引导服务。观赛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观众达到了2.3万人。整个亚残田径赛事,累计接待了近300名残疾人观众。当大家一起呐喊助威,那一瞬间,观众毫无保留的热情特别感人。”
徐诗哲回忆,“年初时,看到一段视频,一位市民的新年愿望是在黄龙跑2023圈,算算我在黄龙走过的路,像是提前替他实现了心愿。”
《一期一会》
徐诗哲
眨眼一瞬 从盛夏步入深秋
见过酷暑 历过暴晒
淋过冷雨 吹过冷风
从凌晨到深夜 碌碌而充实
在刚来黄龙时一直想拍一组固定角度的黄龙晨昏和四季
但镜头确实还原不出我眼中的那抹熟悉与惊喜
很久没想到过一期一会
但在亚残结束后的每分每刻 它都不留余力地闪烁在我眼前
很感谢这两个月乃至两年以来
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机会
也算在成长吧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继续努力向前吧!
后亚运时代已经开启,当我们从一场场赛事回归日常,这些诗歌,就像是写给亚运的明信片,雕塑时光,重新出发。当我们再次念起这些年轻的诗歌,亚运的热忱与真挚同样会激励着我们:珍惜时光,书写骄傲!
10月28日,杭州亚残运会圆满闭幕,属于杭州的“两个亚运”画下了句号,但一幕幕精彩、一次次感动,在亚运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杭州记忆”。
如果您也有难忘的亚运记忆,请告诉我们。稿件请发至邮箱:xiegeiyayun@163.com,并在文内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