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野生动物会泛滥吗?人和动物如何共存?

“跟在动物屁股后面跑的人”找到了答案

2023-10-27

记者 陈栋 摄影 王放

2006年,王放第一次深入荒野,来到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观察野生动物,突如其来的浓密大雾将他包围。当大雾散去,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身处一百多只野生羚牛中间,自然的神奇第一次深深震撼了他。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王放在遥远的秦岭、邛崃山追踪野生大熊猫,在六盘山研究华北豹,也在大都市上海的居民小区与野生貉狭路相逢。王放说自己是“一个跟在动物屁股后面跑的人”,他发现,自然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野生动物和人类都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变化,以此来适应彼此的生活。

10月21日,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联合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特地邀请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青年学者王放,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自然讲座——《藏在野生动物故事里的自然中国:从横断山到长三角》。

金丝猴会坐在树上观察人类 动物也有情感和学习能力

走进山野,你永远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遭遇,踏进密林,人类也只是自然众生的一部分。

王放给在座的观众讲述了他在荒野的工作,以及遇到的趣事:一直在山路旁观察人类换车胎的赤狐,其实是为了捕捉车旁边的那只野兔;故意慢悠悠从车前经过的猪獾妈妈,其实是在给小猪獾上一堂生存教育课;在考察营地,山雀在挂着的军大衣里做窝,黔金丝猴坐在树上观察人类、听人类说话;在华北豹的领地,其实野猪才是山里的领袖,它们拱开积雪和土地,帮助森林更新和生长,让森林不断焕发生机……

王放说,科研人员深入荒野,长期居留在艰苦的环境,研究野生动物的习性,最终的目的是搞清楚“自然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野生动物在经历怎样的变化,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我们每天的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们发现,野生动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在不断适应,它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主动适应世界。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也在学习。

“知道这些,我们就有办法去帮助和保护它们。”王放说。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野生动物 “集体回归”

在今天的环境巨变之下,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再也不局限在绵延的荒野之中。

王放第一次见到被称为“一丘之貉”的貉,是在上海闵行区的一个居民社区里。在他播放的幻灯片里,一只貉从洞里探出身体,扭头看着镜头。后来,王放在那里发现了更多的貉,也开启了关于城市貉的生存调查。他介绍,目前在上海有160多个小区可以找到定居的貉。

“2019年,我入职复旦大学成为教授,需要在上海做实验、上课、开会……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停留在上海的时间里,我见到的动物却比以前更多了,也更容易和真切地看到它们,这实在让人意外。”王放说道。

不仅在遥远的山谷,就在我们日夜生活的城市,也活跃着野生动物们的身影:

杭州不时出现野猪、小麂的身影,深圳出现水獭和野生豹猫,上海有貉和豹猫……许多城市都能找到原本不属于这里的野生动物。王放认为,这些现象也表明中国城市的生态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几乎每座城市的形成过程都伴随着动物和人的共同选择,两者一直是共生共存的,拥有共同的生态系统。

这些年,中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变化。“这是了不起的改变。”王放说,“只有自然资源好的城市,才能支持城市的发展。城市有山有水,野生动物回来太正常了。”

野生貉定居在都市小区 不要人为干扰生存

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有大量的野生动物生活在城市与人类共存,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浣熊泛滥成灾,在美国随处可见危害动物控制公司。野猪泛滥让柏林和巴塞罗那变得臭气熏天,伦敦的赤狐泛滥让居民不堪其扰,每平方公里能找到超过18只赤狐。

在讲座上,有读者问,城市里的貉太多了,该怎么办呢?

王放说,目前在上海小区貉的密度,已经达到自然密度的10倍,确实是有点多了,因此会发生人和貉的正面遭遇,也发生过貉咬伤人的情况。而投喂猫粮和湿垃圾管理不当,是导致貉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有的小区里貉密集的地方,有堆成山的猫粮,有居民将对待宠物的经验迁移到了野生动物身上。

王放建议,不要给野生动物提供额外的食物,让它们自己寻找食物,自己去竞争。喂养野生动物,会干扰他们的存活率,阻碍他们习得生活技能,最终泛滥成灾,影响人的生活。

同样,杭州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来的野生动物也会越来越丰富。如何让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王放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城市生物多样化,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论荒野还是城市,大地和自然的变化从不停歇。人类是这一变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双方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