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翟春阳
10月23日(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在全社会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容易,但要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却并不容易。新华社日前就刊发题为《老年消费为何“将就”多“讲究”少》的报道,指出老年人“将就”的根源,并非老年人就喜欢“将就”,而主要在于“供给侧”。
老年人大多节俭,但节俭并不等于“将就”,反过来,“讲究”也并不等于奢侈、浪费。老年人也是从青年、中年过来的,谁不愿意“讲究”一些呢?老年人大多在消费上“将就”,更多不是因为节俭,而是因为很难买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于是也就不得不“将就”了。比如买衣服,针对年轻人的款式让人眼花缭乱,针对老年人的款式就那么几种,而且多数色调灰暗、款式老旧;再比如,市场上有些产品名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不乏新产品、高科技,事实上从产品设计到产品质量都差强人意,忽悠有余、实在不足,这让老年人怎么选呢?
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似乎“将就”就是老年人的专属标签,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真要用心体会孔子的这些话,就能体会出其中的无奈与不得已,而这些无奈与不得已又都是外部所加——什么叫“不逾矩”?这个“矩”其实就是社会或者年轻人给老年人立下的“矩”。与其说老年人喜欢“将就”,不如说老年人被误认为喜欢“将就”,甚至认为老年人就该“将就”——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讲究”个啥呀?更难听的话也不是没有的。
所以我理解的“供给侧”,不仅仅是产品供应方面的,还有社会氛围、社会成见方面的,乃至老年人消费地位方面的。举一个反证为例,以少年儿童作为消费对象是大体不错的,但把他们作为消费主体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他们并不具有消费力,家长才有。同样的,主导老年人消费的,很多时候也并非老年人自己,而是已成年成家的子女。要让老年人“讲究”起来,一是要从社会层面消除认为老年人消费喜欢“将就”的误区,为老年人群体供给更多“讲究”的产品;二是要保证老年人的消费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消费上能够真正地“从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