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诸暨赵家镇擦亮“千年榧乡”品牌

2023-10-23

赵家镇政府供图

文字:记者 邱丹晨 徐潇青

通讯员 孟寓林

视频:首席记者 郑超

又到了吃香榧的时节,昨天,一场香榧炒制大赛在“中国香榧之乡”诸暨赵家镇热闹开赛!一大早,赵家镇文化活动中心小广场上,身着统一蓝色制服的选手们熟练地生火、焖盐、翻炒,不一会儿浓浓香气便弥漫开来。

“非遗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赵家镇党委书记俞燕说。香榧采制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秋天,赵家镇都会举办“香榧节”。今年,镇里又办起以“以非遗技艺,焕千年榧乡”为主题的香榧炒制大赛,就是希望提升炒制技艺,提高香榧品质,擦亮“千年榧乡”的品牌,同时展示“赵家拳棒”等省级非遗。

全镇三分之一人口从事香榧相关产业

香榧炒制高手现场“过招”

“今年香榧的产量、品质较往年都有提升,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较好,雨水、阳光都比较适合香榧的生长。”赵家镇农业副镇长徐永裕介绍。

赵家镇是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全镇超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与香榧相关的产业。这次大赛,吸引了赵家镇20组香榧炒制高手参加。

手工炒香榧,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师傅们凭着一个灶、一口锅、一双手,通过浸、翻、炒、挑等古法手工炒制流程,就能炒出一锅果仁金黄、松脆醇香的香榧。

“炒香榧要炒两次,第一次炒至三四分熟,盛出放入掺入食盐的冷水缸里浸上几秒钟,冷却后再炒第二轮。”相泉村村民何国尧说,自己入行炒香榧四年,这次参赛主要以交流学习、切磋技艺为主。

现场,选手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评委们则从外观、脱衣度、香气、酥松度和口感等五项指标进行打分,主要考察选手对于火候、时间、频率、咸淡的把握。“决定香榧质量的关键环节,不光在于炒制加工,还在于香榧的完熟采收和堆制后熟等环节。一颗好香榧应该具备外观完整、色泽一致、大小均匀、口感香脆等特点,这些都考验炒制者的专业水平。”评委覃俊杰说。

大赛最终评出了“金铲子”5名。“香榧娇贵,既要有技术,也要凭手感。”今年60岁的赵云新是赵家镇东庄村人,炒了四十多年的香榧,如愿拿到了炒制大赛的“金铲子”奖。每到香榧成熟的季节,他都会在屋后的小房间支起炉灶,从“十一”开始准备起来,一直炒到过年。“赵师傅不仅炒香榧技术高,摘香榧也又快又好,别人一天挣300元工钱,他最起码能挣400元钱。”同村村民都为他竖起大拇指。赵云新说,炒香榧的同时希望能打响自家的品牌,让自己的手艺也能走出大山。

全镇香榧总产值达2.5亿元

种植户靠小香榧实现增收致富

香榧、樱桃、茶叶,赵家镇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围着这3棵树“转”。春夏季忙完茶叶、樱桃,下半年就轮到香榧“登场”。

赵家镇是名副其实的农业乡镇,香榧更是赵家镇人引以为傲的一张“金名片”。作为全国最大的香榧主产区之一,赵家镇的香榧种植面积有3.5万多亩,每年从这里集散出去的香榧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

不仅如此,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香榧衍生品更是吃香,冠军香榧巧克力、老何脆皮香榧等网红产品纷纷进军国内大市场,蓝丰开口香榧还被列入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定香榧。

这些年,赵家镇围绕着香榧产业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镇里明确提出香榧产业要实施人才提振工程,支持乡土专家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对接等工作,为共富领域打下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赵家镇在产业规划、品牌重塑、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37条工作建议。前不久,赵家镇还推出“会稽山千年古树香榧保护计划”公益共富项目,400棵香榧古树开启“云”认养模式,旨在有效挖掘利用珍稀独有的古香榧树资源,提升古树香榧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数据显示,2023年,赵家镇香榧青果产量预计750万公斤,干果150万公斤,总产值将达2.5亿元。香榧产业的人均收入为6万元左右,种植户们靠着小小香榧实现了增收致富。

“一个产业与一个人一样,有优劣势,有峰有谷时。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俞燕说。这些年,赵家镇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向上游打通种植产业“卖农产品”,向下游打通旅游产业“卖空气”,深挖古林、古道、古井灌溉等历史资源“卖文化”。在做强香榧等特色农业的同时,赵家镇建设美丽公路、精品游步道,开发山区运动线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