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走进社区食堂 背后是更多民生期待

2023-08-09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现在很多社区都有社区食堂,它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服务社区内做菜不方便的老年人。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进入社区食堂就餐,一些社区也在讨论升级社区食堂,满足更多居民的需求。

年轻人开始追捧社区食堂,原因不难理解。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年轻人想“好好吃顿饭”,选择并不多。下班后往往太累,不想自己做饭;进餐馆或吃外卖,价格较高不说,而且普遍重油重盐,少了家里的味道。相比起来,社区食堂带有普惠性质,价格便宜,菜品丰富,口味也更贴近家常菜。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食堂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青年群体的加入,也给社区食堂增添了活力与经济收益。此前一些社区食堂,由于就餐的老年人偏少,日常的经营并不理想。年轻人的青睐,让社区食堂有了更好的发展可能。面对新趋势,从整体上看,社区食堂还是应当坚持公益属性,政府部门有必要继续在场地选择、房租水电等方面给予社区食堂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社区食堂可以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例如对老年人和青年人采取分类计价等方式,适当提高营业收入。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整,让社区食堂从面向老年人到“老少通吃”,涵盖更多年龄群体。如果社区食堂能达到保本微利的状态,这样就能既带给居民实惠,又能保证饭菜质量,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营。

2022年10月,住建部、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社区要“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可以说,带有普惠性质的食堂,已经成为社区应当配套的设施之一。看似普通的一顿饭,背后是居民更多的民生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食堂就是抚慰人心的烟火气,它为老年人而建,同时也有必要把关注点向年轻人延伸。为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更多低成本的民生服务,也是需要用心解答的民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