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记

2023-08-07

雪中的红腹锦鸡

孙悦华带领的杭州鸟类调查团队

口述 孙悦华 整理 于佳

近四十年过去了。因为调查鸟类,我和家乡的缘分来了

我是一个出生在北京的杭州人。

我的父亲从小生活在缸儿巷,这可是杭州的一条历史街巷里弄,明代就有了。父亲后来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又去了北京工作。我也就出生在北京了。

我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西湖,耳濡目染,也对我的祖籍杭州充满了向往。1984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第一次出远门,就来到了杭州。当时姑姑带着我去灵隐、岳庙、西湖好好游览了一番。

我在大学学的是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大熊猫。读了研究生后,开始从事鸟类研究。

我的研究生导师叫郑光美,是著名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郑先生在浙江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拍下了第一张野外生活的黄腹角雉雄鸟和雌鸟的照片。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鸟,在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对这种珍稀鸟类还一无所知。

1988年,我第二次回到浙江,便是跟随郑先生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研究黄腹角雉。

乌岩岭山势陡峭、云雾笼罩。考察途中,每日步行几万步,遇上大雨倾盆是常有的事。在野外调查,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通常都是黑灰色或迷彩服,长袖长裤,可还是躲不过蚊虫、蚂蟥叮咬,我的腿上肿了好大一块。回到杭州,我在姑姑家中休养了一个多星期。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研究室工作,后来建立了鸟类生态学研究组,重点研究青藏高原高山针叶林的特有鸟类。

这么一来,近四十年过去了。我和家乡的缘分也来了。

2022年秋天,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启动《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调查评估》,邀请我带领研究组来杭州调查评估鸟类,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学、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摸清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是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的数据基础。能在家乡的土地上调查鸟类,我非常开心。

在杭州的城市公园里,我有不少奇遇。有种鸟,我已经20年没有看到过了

2022年秋季,我在杭州的钱江新城森林公园,观察到了一只北红尾鸲(qú)。

北红尾鸲是冬候鸟,过去常在北方的繁殖地看到,但这回是第一次在它们的越冬地目睹芳姿。距离最近时,这种鸟离我不足5米,连羽毛上晶莹的雨珠都清晰可见。

北红尾鸲非常机警。在动物学研究里,有一个词叫“惊飞距离”,指捕猎者接近目标个体导致其逃避时,捕猎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

当鸟类与我们靠近时,它既不惊恐,甚至也不躲避——这并不是说这鸟不聪明,而是它的生活空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护,所以鸟儿也慢慢放下警惕,从而和人类更为靠近。

钱江新城森林公园不过6万平方米,一个小小的公园在冬季居然有近20种鸟类,真令人惊叹。

这样的奇遇,我在杭州还有不少。

今年6月的一天,在杭州的江洋畈公园,我意外遇见了斑头鸺(xiū)鹠(liú)!这是体型最小的一类猫头鹰,身长只有20厘米,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差不多有20年没见过这种鸟了。

我意识到,城市公园的设计不仅要给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也要为鸟儿们创造多样性的栖息地,杭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杭州的观鸟条件非常好,但大多数人只了解燕子、鸽子、麻雀、乌鸦等常见鸟类

冬天,我在杭州城南的钱江新城森林公园见到小䴙(pì)䴘(tī)捕鱼。夏天,我在城北的桃花湖公园又见到了小䴙䴘。

小䴙䴘是常见水鸟,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平时习惯藏匿在芦苇或水草中,比较害羞。

我在湖边观察了一会儿。一只雄䴙䴘带了两只小䴙䴘,就是一个爸爸带了两个娃。䴙䴘的水性很好,是“水上漂”高手,也擅长潜水。

上一秒,䴙䴘爸爸还在水面上悠然散步,下一秒突然不知所终。两只䴙䴘宝宝慌了神,四处找爸爸。

湖边有一个小男孩也发现了小䴙䴘,问身边大人,这是鸭子么?大人回答,好像是鸳鸯。

我听了有些遗憾。杭州的观鸟条件非常好,但大多数人只了解燕子、鸽子、麻雀、乌鸦等常见鸟类。其实鸟类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普通人只要肯驻足、仔细观察,慢慢就会看出一二。

很多人问,观鸟是不是需要很好的望远镜?错了,观鸟最需要的不是望远镜——我随身携带的望远镜只要300多元,而是愿不愿意停下脚步。

大多数时候,我们纯粹依靠耳朵来辨别鸟类。比如,北红尾鸲的叫声,是滴滴滴;小䴙䴘的叫声,清脆悦耳,有些像笛子;画眉的叫声连贯,像吹口哨。

观鸟路上,我时常会用手机录下鸟鸣(以前是用录音机)。每一种鸟鸣的间隔长短、音调高低都不一样。我记得100多种鸟儿的叫声,听见叫声,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鸟。

这次在杭州调查的50多条公园样线中,发现了杭州最常出现的鸟

在杭州清晨,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中,一定有白头鹎(bēi)的声音。

白头鹎,就是白头翁,它的后脑勺有一撮白色羽毛,很好认。白头鹎和人类亲近,喜欢吃葡萄、山楂、枇杷、樱桃的果酱,也喜欢结伴飞行。

这次在杭州调查的50多条公园样线中,我们发现,最常出现的鸟类并不是鸬鹚,无处不在的其实是白头鹎。这种鸟实在太多了,以至于50多条调查样线中,白头鹎的叫声有了不同的“方言”版本。

真相是白头鹎在春夏秋冬的叫声会有不同,清晨和傍晚也不一样。它的鸟鸣声比较悦耳,啾啾啾,嘀嘀嘀的。寻找配偶、标记领地时,白头鹎会开心地叫;遇到危险,它会发出“哑哑”的声音。

至于第二名,大概率是乌鸫。乌鸫和乌鸦都全身黑色,但乌鸫个头小得多,嘴大多为鲜艳的黄色。乌鸫的鸣声很容易分辨,声音婉转,好听的像画眉。

“小黑”的身体被大雨淋透了,但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今年端午节,我在雨中的杭州植物园,看见一只黑水鸡在筑巢。黑水鸡有点像侦察兵,会跑、能游、还会飞,扎猛子也很顽皮。

每年4月到7月,是黑水鸡的最佳繁殖期。繁殖时,它们喜欢集中在水中筑巢。

那天的雨时断时续,有时剧烈,有时轻缓,但并不影响黑水鸡对筑巢的执着。它飞飞停停,我见它衔过来一尺多长的竹枝,又见它陆续衔来一些草叶、芦苇。一小时后,一个水面上的浮巢已经有了雏形。

我很想再靠近些,近距离欣赏一下这高超的建筑工艺。但又怕它受到惊扰。这又让我想到了斑尾榛鸡。

中国鸟类总数大约是1505种,特有种类109种。斑尾榛鸡是我国特有的鸡形目鸟类,是和大熊猫同级别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4年,在完成长白山花尾榛鸡研究后,我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花尾榛鸡的姐妹种斑尾榛鸡上。

我写信给兰州大学王香亭教授,他是著名的动物学专家,我向他询问甘肃哪里最适合研究斑尾榛鸡,王教授回信推荐了莲花山、卓尼木耳沟和祁连山冷龙岭等三个地点。

莲花山是甘肃省南部的名山,海拔3578米。到莲花山沙河滩保护站那天,沿着林间小路才走了100米,我就见到一只斑尾榛鸡。

当时沙河滩条件艰苦,没有电,也没有电话,只有五间瓦房和三间土房,吃水要到站旁的溪水沟挑,但一出门就能看到斑尾榛鸡,已经是非常好的研究条件了。

从那时起的20多年里,我长期在莲花山工作,研究斑尾榛鸡和当地其他珍稀鸟类。

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后,我们驻地院子的空地转眼成了水塘。我心中惦念着“小黑”——我重点观察的一只斑尾榛鸡,它身上安装了发射器,鸟巢在驻地100米远的冷杉林中。

我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直到只有两米距离时,才停住脚步。透过翠绿的箭竹,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小黑”被大雨淋透了,但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们对望着,感觉在交流着什么。它是不是也知道,我不会伤害它,我们研究它,是想更好地保护它?

这50多天来,“小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孵卵。

我知道,不到最后关头,它不会离开的。因为身体的掩护色能保护鸟巢不被发现;如果离开了,它的儿女就会遭到厄运。

斑尾榛鸡的正常孵化期是28天。从科学角度,我知道它其实不可能再孵出儿女了,当下心中有几分不忍。

类孵卵相当艰辛。我们在斑尾榛鸡巢中安置了自动温度记录器,可以监视雌鸟孵卵的节律。孵卵期间,雌鸟每天出巢时间很短,大部分时候都在巢中,还要面临黄鼠狼等天敌的威胁。

一瞬间,我一下子懂得了什么是执着。

科研工作同样是一项艰辛的事业。我们是不是也要向斑尾榛鸡学习执着的精神呢?

雌鸟改变了心意,愿意和落选的雄鸟在一起了

随着人们对鸟类了解的加深,鸟类的智力也开始“艳惊四座”。

尤其是乌鸦、鹦鹉,被认为是带着羽毛的“猿”。

北京的冬天,每天有成群的乌鸦从郊外飞进城,聚集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处高大的杨树上夜栖。到第二天早上,它们又会飞往郊外取食。

人们通常对乌鸦没什么好感。但乌鸦选择城里作为夜栖的场所,也懂得城市热岛效应,知道城里比郊外暖和多了,是不是也说明了乌鸦很聪明呢?

鸟类是智慧的,并常常做出一些明智的选择。

我们研究组曾经用笼养虎皮鹦鹉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雌性鹦鹉更喜欢善于解决问题的雄性鹦鹉。

在研究中,我们先安排雌鸟“相亲”,让她从两只雄鸟中选出偏爱的那只。在接下来的四天约会中,雌鸟会和这只偏爱的雄鸟在一起。

接下来,研究组给不受偏爱的那只雄鸟“开小灶”,培训它取食技术。第一,学习打开培养皿;第二,学习打开更难一点的小抽屉。

雄鸟学习了一周,成功通过考核。

研究组安排雌鸟和昔日的落选雄鸟再次见面。落选雄鸟轻松打开食盒、获取食物。同时,雌鸟也看到原来偏爱的雄鸟“身无长技”。

几天后,雌鸟再次面临选择。这一次,它改变了心意,愿意和落选的雄鸟在一起。

这项研究表明,对认知技能的直接观察可以影响动物的配偶选择,它支持了达尔文在1871年提出的假设,即动物认知能力的进化可能与性选择有关。

我们首次证实了认知能力也是鸟类性选择的标准。2019年1月,这篇论文在世界著名刊物《科学》上发表,这是中国鸟类学者首次在《科学》上发文。

20多年前我来杭州,西湖边可没有这么多鸳鸯,如今已成西湖一景了

再说回杭州。杭州有很多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和研究鸟类的学者。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鸳鸯等鸟类在杭州越来越多。

这和杭州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密切有很大关系。20多年前我来杭州,西湖边可没这么多鸳鸯。如今,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西湖边已经数以百计,成为西湖一景了。

鸟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漫长的自然选择赋予它得天独厚的羽毛和翅膀,任其自由翱翔。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鸟类已经是天空的主宰。早期人类很崇拜鸟类,从亚洲、非洲到南美洲,原始人类的许多氏族都视鸟类为“图腾”,认为鸟类是他们的祖先。

杭州有着悠久的鸟类文化历史,背负太阳的神鸟曾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杭州亚运会的火种采集仪式也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杭州人告诉我,杭州亚残运会的吉祥物“飞飞”,就来源于神话中的三青鸟,是传递佳音的使者。

我们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红腹锦鸡为中国的代表禽鸟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鸟。遗憾的是,我国至今还是空白。

每一次,有人来访,我都会问一句,“你知道红腹锦鸡吗?”可惜很多人没听过这种鸟类。

但提到凤凰,大家则耳熟能详。凤凰素有百鸟之王的美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国人想当然地希望凤凰成为中国的“国鸟”。但凤凰是神话的鸟类,现实中并不存在。据考证,红腹锦鸡很可能是古代凤凰的原型。

红腹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特有鸟类。《诗经》里的“如飞如翰”,“翰”就是红腹锦鸡。红腹锦鸡也曾入画,宋徽宗创作的《芙蓉锦鸡图》画中,一只红腹锦鸡落在绚丽的芙蓉花旁,转头望着一双彩蝶。

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各国运动员入场的引导牌上,首次绘制了代表该国禽鸟的美丽图案。我国因为没有确立国鸟,开幕式前我们和中国鸟类学会等单位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红腹锦鸡为中国的代表禽鸟。

国鸟的评选要兼顾“代表性,特有性,文化性和观赏性”,中国的红腹锦鸡无疑各方面占有先机。我国的版图就像一只跃然纸上的大公鸡;红腹锦鸡的颜色也与国旗相呼应;中国是世界上雉科类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以中国特有的也是最美丽的雉类——红腹锦鸡作为国鸟,我以为十分恰当。

其实,关于国鸟的讨论,民间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网友发起国鸟投票,麻雀拿到了35.8%的票数。支持者认为,麻雀团结,会勇敢地抗击入侵者,麻雀又接地气、亲近人,就像千千万万个平凡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但反对者提出,麻雀并非中国独有,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其他呼声很高的国鸟候选还有丹顶鹤、朱鹮(huán)等。可惜,丹顶鹤和朱鹮都不是中国特有鸟类,丹顶鹤的拉丁学名是“日本鹤(Grusapomamsis)”,朱鹮的拉丁学名是“日本的日本”(Nipnananionan),显然也不合适。

我比较倾向选红腹锦鸡作为国鸟,我本人也将深入开展红腹锦鸡的研究。我曾在雪天见过一只红腹锦鸡,真如“雪中有佳人,娇容绝红尘”。

我介绍这么多鸟类给大家认识,不是要大家走很远的路,去深山老林里看鸟,而是更希望人类能重视鸟类的栖息家园,让更多的鸟愿意和我们人类生活在一处。

① 森林公园的北红尾鸲雄鸟

② 领雀嘴鸭

③ 白头鸭

④ 斑头鸺鹠

⑤ 棕背伯劳

⑥ 参加捕鱼竞赛的三只小䴙䴘

⑦ 黑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