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近日,国家博物馆发布通知,自7月16日起,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事实上,这不是第一家给讲解定规矩的博物馆。在此之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就明确,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国家博物馆的这一新规,非常具有针对性。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博物馆热”,但是有的社会人士在博物馆为观众进行讲解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戏说历史”,把未经考证甚至编造的故事当成史实讲解;还有的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视频讲解。这些非正式的讲解行为让博物馆内嘈杂不堪,破坏了博物馆安静的氛围,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还容易误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这样的乱象非纠正不可。
博物馆禁止未经许可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讲解,从根源上保证了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场所,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学校”。博物馆的讲解内容,理应把真实准确放在首位。博物馆对讲解内容把好“总开关”,才能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优秀文化,让广大参观者获得精神滋养,游有所值。
博物馆禁止了外来讲解,也意味着要充实自身讲解队伍,为参观者提供免费或低廉的讲解服务,及时满足参观者的求知需求。在暑期这样的参观旺季,不妨引入讲解志愿者,让参观者都能了解馆藏文物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高科技手段,让参观者通过扫描二维码、靠近藏品自动感应等方式,观看听取全面丰富的讲解内容。
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院禁止在展厅内进行商业拍摄、网络直播等活动,为参观行为定下规矩。现在,国家博物馆禁止未经许可的讲解,再一次确定了文明参观的界限。博物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要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鲜活起来,就应该对讲解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博物馆里的讲解,不是信口开河“讲段子”,必须尊重历史,确保真实,更好地成风化人,涵养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