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上的生态清淤船。无锡市水利局供图
宜兴市水下森林(三氿水生态修复)项目。宜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张世新 通讯员 黄于悦 范洁
横跨苏浙两省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东近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的“大水缸”。
从2007年蓝藻爆发引发周边城市饮用水危机,到去年水质实现明显提升,太湖十多年的水治理攻坚战背后,是沿湖各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号角下,打破行政界限,持之以恒的努力。
近日,记者随“2023长三角主流媒体看无锡”采访团走进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无锡,从这颗“太湖明珠”的绿色发展之路中感受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生态巨变。
1 治理蓝藻,无锡每年为太湖换两遍水
每年进入5月,对无锡来说,就像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考”。出考题的,是太湖里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蓝藻。
由于夏季太湖盛行东南风,整个太湖的蓝藻会向处于下风向的无锡市水域迁移集聚,加之有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等众多湖湾,岸线迂回绵延,使蓝藻易进难出,让无锡成为太湖蓝藻集聚的“重灾区”和“主战场”。
自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投入1100亿元治理太湖,每年为太湖换2遍水。2007年至2022年,无锡全市累计打捞蓝藻2055万吨,占全太湖打捞量的90%以上,相当于直接从湖体中捞走了5487吨氮和1377吨磷等污染物质,有效防止了蓝藻死亡腐烂后的污染物质在湖体中的积累。
大溪港湿地公园有7.8公里的太湖岸线,是太湖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这里以前是一个临湖而建的渔村,如今已蜕变成了一颗“湖湾明珠”。2020年起,无锡市滨湖区实行“太湖十年禁渔”,渔民退捕上岸,得到了合理安置,不少渔民还从“打渔人”转变为“蓝藻打捞员”。“如今我们的蓝藻打捞员和河道保洁员,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以前都是渔民,换一种身份守护湖湾碧水。”新安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党支部书记许勇说。
多管齐下、智能高效的治理模式,让太湖蓝藻得到了有效遏制。无锡新吴区新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邹文伟介绍,2022年,该街道所承担的湖岸线太湖蓝藻处理出现拐点,“往年每年打捞蓝藻16万-17万吨,但去年只有6万吨。”
2 化浊成清,处理过的污水可以泡咖啡
污水处理厂“过滤”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泡茶、冲咖啡、酿啤酒……在宜兴环科园,记者看到了未来污水绿色可持续利用的多种可能。
位于宜兴环科园的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每天处理近2万吨污水。在厂区中心的咖啡厅,吧台上摆放着一瓶瓶“永续水”和冲泡好的“污水咖啡”。“好水不问出处”的标语格外醒目,事实上“好水”的出处正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咖啡厅取名“池子咖啡”,“池子”代表的则是冲泡咖啡的“永续水”来自数个污水处理池。
作为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等水污染控制领域专家提出,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为目标,建设面向未来、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城市污水进入该厂水质净化中心,经过格栅间、沉砂池、生化池等多流程深度处理后,大部分出水回用于宜兴市景观补水或排向太湖,成为生态水源滋润一方土地,小部分出水则经过进一步处理再生达到饮用标准,用以满足整个厂区用水需求。” 宜兴环科园经济发展局科长吴敏介绍。
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高新区,近年来宜兴环科园在新业态、新模式、新项目等方面亮点频现。潼渚村,便是宜兴环科园示范性打造的全国首个低碳村。
村中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将周边100户农户排放的生活污水、雨水等通过管网集中收集。采用处理工艺“过滤”后达到Ⅲ类水标准,排放到附近河道,由河道内“水下森林”系统净化水质,常年可保持Ⅱ类水质标准。
3 变废为宝,湖底淤泥成了环保材料
处理过的污水可以泡咖啡,湖底的淤泥同样能得到有效利用。
在太湖生态清淤(二轮二期)无锡市区工程现场,淤泥固化设备轰轰作响,黑黝黝的泥浆从池底不断被抽出,经过位于二层的压滤机后,变成一块块薄薄的泥饼逐一落入下方的堆积区。
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守高介绍,“这些淤泥进行干化处理后,既可以用作园林绿化的原料,也可制成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处理过的尾水,经人工净化处理后,还能达标流入内河。”
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太湖底泥的氮、磷是主要内在污染源。清除湖底表层底泥,可使湖泊内源污染大幅减少,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实施清淤工程是太湖‘减负’的重要环节。”
2007年至2021年,无锡共进行了第一轮太湖生态清淤、第二轮太湖生态清淤(宜兴先导段);为解决淤泥出路问题,组织实施了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和宜兴湖西区太湖清淤固淤试点,同时开展了太湖常态化应急生态清淤,累计清淤约3060万立方米,占全太湖清淤总量的70%以上,相当于从太湖中清除了4.67万吨的氮、1.35万吨的磷和88.2万吨的有机质。
4 携手合作,探索跨区域生态共保新模式
不只是无锡,太湖沿岸的其他城市也在为保护这一“大水缸”努力。以湖州为例,近年来该市搬迁关闭了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所有工业企业,清除太湖水面和周边水域养殖围网1000余亩,率先发布“污水零直排区”“1+3”地方标准,实现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2022年,湖州地区入太湖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涉水污染举报数量同比下降29%。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区域生态共保这一太湖沿岸城市的共同课题,也在省、市、区等各个层次取得新的突破。2019年12月14日,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会议在湖州长兴召开,正式建立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这是国内首个跨省湖泊高层次协商协作平台,为跨地区湖泊湖长制深入落实提供了典型示范。 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湖州和无锡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建立“十项机制”。今年,苏州市吴江生态环境局又与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吴兴分局签订《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备忘录》,在两省交界纵向延伸1公里区域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为打击省界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的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经过沿湖各城市的共同努力,去年太湖水质明显提升,特别是无锡水域水质15年以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而且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