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云南昭通警方日前通报一起“嘎腰子”造谣案——网民郑某某以短视频编造、散布谣言,子虚乌有讲述“我村民”被高薪工作诱骗至缅北,却遭受毒打、割腰子、坐水牢等各种折磨,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讨论。造谣者日前被处治安拘留和罚款。
无独有偶,上海青浦警方日前也通报一起造谣案,犯罪嫌疑人孟某微信闲聊时凭空捏造“某幼儿园3名老师坐台被抓”“专门有人牵线搭桥组织老师卖淫”“为了追求高端生活去坐台”等等,张某某转发时则从该幼儿园微信公众号下载女教师工作照片,谎称为涉案教师;高某某未经核实,通过AI软件加工生成“上海示范幼儿园教师卖淫被抓”。如此子虚乌有、肆无忌惮地“闭环”生成谣言,严重损害无辜教师名誉权等,令人极为愤慨。相关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有关网络谣言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但也确有一些新趋势新动向:其一,短视频渐成虚假信息发布新“风口”。自编自导自演“苦情戏”,外加“亲身”出镜,编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有图有真相,不由得你不信,有的竟然还是公司商业推广。其二,性质极为恶劣。只为博眼球、蹭流量,视法律和监管为无物。种种行为不查不足以平众愤!相关平台必须强化审核把关之责,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守好“责任田”。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鲁迅先生就曾在《谣言世家》中,将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不让谣言跑过真相,必须以快制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案例多由警方网安部门查处。公安、网监部门的及时介入,第一时间发布案情,能够快速消除舆情,打消不必要恐慌。另外,相关职能部门还应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查处力度,既要发挥好大数据赋能作用,更要增强责任担当,以精确精准来咬准社会关切,推动严格依法履职,打击一起,震慑一片。
近年来,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的相继出台,到上线“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实施“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等,都突显国家对治理网络谣言、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高度重视。当下,一个重点就是要强调预大于立,不断因应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捕捉舆情关切,对胆大妄为、敢于以身试法者,要以法治利器予以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