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条“约定”的力量

2023-04-07

记者 郑晖 通讯员 王芳

最近,在良渚文化村社区的公众号上,一份“青年公约 有你来约”的征集启事,引起了社区里“青年村民”的热烈关注。

“既然是‘公约’,就要体现青年人的担当。”“社区的一些活动我们想参与,但是不知道能做什么。”“能不能建立一个平台方便大家来沟通交流。”……在不久前召开的座谈会上,社区青年代表纷纷发言,也为青年版《村民公约》的出台积累素材。

“‘公约’是大家的一份承诺,约定的是一份理念。”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副书记俞铭华说,这是在坚守了12年的原版《村民公约》基础上,拓展开来的青春版。

“我们需要知道社区里的青年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而我们社区能提供什么。希望这个公约能成为社区与青年的‘连接点’。”俞铭华认为,原版《村民公约》的拓展十分必要,“时代在变,大家的需求也在变,公约内容也要适时变化。”征集启事上说,拓展公约,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良渚文化村社区青年凝聚力、提高青年活力。

“约”出社区好风气

事实上,“约定”是良渚文化村社区居民们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

俞铭华所提到的《村民公约》,就是名扬全国的首个城市社区业主自律互助公约——在良渚文化村村口,用26句话凝结而成的公约,被刻在一块铁板上。

“我们乐于参加小镇的公共活动。”

“我们拾获楼上邻居晾晒时飘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时送还。”

“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

……

细细阅读《村民公约》中的每一条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份没有任何强制力和惩罚措施保障的规范,使用的都是类似“我们乐于”这样的承诺句式。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8年。王群力是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小区第一批业主,也是村里的“意见领袖”,是他率先提出良渚文化村应该有自己的“宪法”,用作居民们的自我约束。虽然当时入住率还不到50%,这一提议还是在社区中引起了一定反响。

在社区论坛中被称为“海老大”的业主赵丹涯曾主编过《竹径茶语村志》,颇有影响,其中就写道:“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共乐乐,地位无高低,学识无深浅,身份无贵贱,崇平等,践和谐。”

这份构想中的“宪法”遂被定名为《村民公约》。

具体要制定什么样的条约?参与讨论的业主们先确定了核心主题,“居住人群的精神与行为文明,才是居住品质和人居价值的核心”,然后大家自发提出、自发讨论,再由组织者向共计3931户居民征求意见,最终有3653户居民给予了真诚反馈。

2011年2月27日,这份由全体居民起草、征集、定稿的公约正式发布。

全程参与公约制定出炉的业主潘卫群至今还记得,这份经历了两年多,多轮沟通、反复斟酌和修改的公约发布的那一天。“发布会上,当《梦想天堂》这首歌唱起的时候,每一个业主的眼睛都亮晶晶的”。

是承诺,也是责任。“村民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让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日俱增。

如今,这个社区已成为由18个小区2万余人组成的大型社区,居民除了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世界其他16个国家和地区,俨然是一个国际化社区。《村民公约》成为结构复杂、数目庞大的社区居民,在一起和睦相处共享文明生活的“精神纲领”。

“一颗种子”生发的力量

如今,《村民公约》早已在良渚文化村深入人心。走进这个大村子,你会发现,停车场里所有车头一致朝外,这最大程度保障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孩子的安全;食街上,即使在寒冬,牵着宠物的村民仍会在室外用餐;菜场里,携带宠物狗的夫妻会留下一人牵狗在室外等候……“开始时,只觉得这是对我们的约束;后来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时,才更体会到‘约定’二字的含义。”面对这样一份“公约”,少数居民从有些不解到欣然接受、遵守拥护。

从约束到约定,一字之差,折射出居民们融入社区的些许踪影。

就在公约公布一个月后,有人在良渚食街一家食品店插队,一名业主随即发帖指责:“我们已经有《村民公约》了,为什么还会有人插队?”这条短短的帖子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一千,底下讨论者众多。“这证明《村民公约》已渐入人心了。”潘卫群这样看待插队事件。

“用一种文明的方式去推进文明,本来就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些榜样的力量,需要倡导,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批评和宽容。”曾任“村民公约办公室”负责人的潘卫群说:“公约就像一颗种子,在大家心里种下文明的根,再慢慢发芽成长、枝繁叶茂。”

12年过去了,良渚文化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颗种子”所带来的力量,在这些变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社区来了新成员后,第一件事就是被告知《村民公约》的内容;

随着地铁2号线良渚站的开通,部分业主自发建立了互相约车的微信群。有搭车需求的人,可临时搭乘途经地铁站邻居的私家车,解决回家的“最后两公里”;

疫情期间,居民们自行修订录制的“疫情版《村民公约》”,成了特殊时期社区人人遵守的准则,成功应对了各种考验;

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是居民又一次新的尝试。“姑且称其为‘村民公约’持续发展的试验吧。”曾经的“村干部”沈毅晗和村民的探索,得到了社区的支持。

……

不只这些。流浪小猫的去处、家中宠物的驯养、婴幼儿成长驿站的完善以及“青春公约”的征集……《村民公约》2.0版正在酝酿。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邻里实验”,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基本单元,是用一种文明去推动另一种文明,是人们用内心深处的“约定”牢牢守护着美好家园。“当正能量开始滚雪球,结果会是美好的。”俞铭华说。

正如最初,良渚文化村社区制定《村民公约》时,征询函上写的那样:“我们将塑造一个当代中国理想社区的行为样本,践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园、人与人无限尊重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看到未来社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