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熹墨

灯火钱塘三五夜

2023-02-03

人类的情感体验,跨越历史的长河,不分时代。至今犹记,每到正月十五,和小伙伴一起,提着灯笼玩耍得欢快。抚今追昔,读到苏东坡写的《蝶恋花·密州上元》,不禁会心一笑。全词如下: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1075年的元宵节,此时的苏东坡已由杭州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作为“市长”,在新的城市迎接元宵,东坡丝毫没有显露出愉悦的心情,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刻的感受,那就是“荒寒”。让东坡想念的,是杭州的元夕。词中的“三五夜”,指的是正月十五。《古诗十九首》有诗曰:“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五”即指“十五”。杭州的元宵节,灯火可亲;而在密州,火冷灯稀。两相对比,更加彰显东坡对杭州的思念。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杭州、密州,各有特色。传统佳节元宵节早已融入国人的生活和血脉。每到这天,家家户户热闹庆祝。苏东坡是自南向北到达密州的,而作为山东人的辛弃疾,则沿着相反的方向来到杭州。这番景象,一样令他终生难忘,留下名篇《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同样采取对比的写法,道出人生的况味。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杭州的繁华,体现在“宝马雕车”,彰显于“凤箫声动”。鱼龙彩灯欢快飞舞,笑语盈盈。从辛弃疾的故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到苏东坡为官的密州,如果是现在,自驾不过3个小时的车程。两人当时并无交谈,可笔下的杭州,忆在繁华。

或许,多年以后,苏东坡、辛弃疾两人追忆过往,尽管有不如意,但对杭州总是有所向往。苏东坡的《追和戊寅岁上元》有“万炬钱塘忆夜归”,仍在动情地回忆在杭州度过的元宵佳节。湖滨晴雨,青春的色调,似乎都历历在目,宛在昨天。

词人李清照在西湖边也生活了多年。她曾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度过了欢快的元宵佳节,也在杭州“听人笑语”。同样是正月十五,地点的转换,让词人有了别样的心境。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以一个女子的视角记录了两地元宵佳节的不同,别有一番滋味。全词如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南宋,临安的官巷口是卖花的市集,有花灯,还有表演。《西湖游览志》记载:“官巷口有花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梦粱录》记录了元宵节在官巷口有傀儡戏表演,这一带“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大户人家如清河坊蒋检阅家中,则是“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元宵真可谓是杭州百姓的狂欢节,“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宋已远去,回眸这些元宵诗词,不经意间也就传承了千年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