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维激光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历史建筑建立数字档案。
通讯员 江升 记者 熊艳 图片由市园文局提供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日前,杭州结合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措施,用高新技术为历史建筑、文保建筑保驾护航,为千余处历保、文保建筑数字建档,为人们留住乡愁和念想。
科技赋能 建立历史建筑数字档案
敬承堂,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檀村村樟宅坞自然村,占地面积319.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9.52平方米。该建筑建于清朝,为檀村汪氏族人的祖祠,三间三进对合式布局,入口设两柱三楼的雕花牌楼式大门,内部木构架精美——月梁、斗栱、雀替、荷叶橔、牛腿、撑栱等一应俱全。
“我们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技术,对该建筑实现了地空720度信息全覆盖,准确高效地记录了建筑的现状三维空间信息,同时测绘采集与保存现状勘察评估相结合,保证了工作的效率与成果质量。”建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通过三维激光数字化测绘技术,能精确捕捉建筑的变形状态,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整体控制测量,反映建筑残损、变形等各方面信息,为后续保护、修缮工作提供基础档案,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在完成数字化三维扫描与基础建档的基础上,建德市研究制定“一处一策”,可精细化指引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同时科技赋能,编制“一处一档”,建立历史建筑全面数字化三维档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180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编写,并建立相关“立体化”数字档案。
“建德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是一个生动缩影和实践范本。”市园文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2年为提升各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积极性,与民共享保护成果,杭州组织开展全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最佳案例”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区(县、市)推荐的案例123处,经市民投票、专家评选有16处获“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最佳案例”奖。
数字共享 让历史建筑带来新体验
除了为历史建筑建立档案,全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在同步进行数字建档工作,并上传“云端”全民共享。
“目前,我们的国保、省保单位、主城区代表性历史建筑已在‘云端档案’全部上线,已有全国文保单位50处,省级文保单位92处,历史建筑944处,合计1086处。”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还利用全景摄影技术,对有代表性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展示,为市民游客营造全新的3D实感体验,目前已上线90处,大家可在手机端进行全景漫游。”
这些年来,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依托“名城杭州”微信公众号平台,搭建“1+N”即(一张地图+多功能服务)体系架构,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文博展馆、宋韵遗迹于一身,实现文保数据全民共享。杭州944处历史建筑和140处省保国保单位数字信息的保护现状、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保护要求等要素在“名城杭州”公众号上“数字文保”专栏中均可查阅。
此外,今年“杭州文保导览”系统在“名城杭州”正式上线,为市民游客提供文保单位的中英文双语导览,还有目的地一键导航、点位深度解读、VR全景、视频观看等功能应用。
据介绍,近年来,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已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重大项目与课题,参与制定数十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标准和规程,在保护利用中的做法和积累的经验也成为全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