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欠债百万到年入百万,这场“翻身仗”是怎么打赢的?

双胞胎兄弟带着豆腐包闯出一片美食江湖

2023-01-12

扫一扫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诚意满满的豆腐包让双胞胎年入百万

豆腐包的独门馅料鲜椒蒜糖盐浇酱

很多客人开车两小时就为了这一口

开栏语

由杭州市农业农村局、韵味杭州、杭州日报共同策划打造的杭州乡村美食栏目《乡遇有食》第一季已经正式启动,我们将搜寻那些留在味蕾记忆深处的乡村美食,挖掘乡村美食抚慰人心,带动致富的美好故事,也向大家征集你身边最爱的乡村美食,一起打造“杭州乡村美食口碑榜”。

如果你也有吃不腻的乡村美食,欢迎推荐分享。

记者 蔡怀光 汪玲/文 步恩撒/摄

凌晨3点半,体育场路中山北路交叉口,街道尚在沉睡,一家刚歇业6小时的包子店却重新亮起了灯——翁大红、翁小红兄弟俩新的一天就此开始。“要说这个行业有门槛,最大的门槛可能就是辛苦。”翁大红笑容憨厚,边忙活边说,“豆腐包都是一个一个手工包出来的,还要天天坚持做,但我们不怕吃苦。”

3年多前,要靠卖房还债的翁家兄弟,靠着向姐姐们筹的钱来杭州开起了包子店,就此把家乡的建德豆腐包带到了杭州。原本只是“求生存”,兄弟俩没想到靠卖豆腐包,竟让自己和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们俩一年能赚200万元,姐姐们就算在家养老,每年也能拿到30多万元的分红。”翁大红说。

这算得上是翁家兄弟的人生“逆袭”,而“逆袭”的并不止他们一家人,历史悠久却一度默默无名的建德豆腐包也因为翁家兄弟的闯荡,踏上了“逆袭”之路。

被陆游“点赞”的豆腐包“被困”800多年

翁家兄弟与建德豆腐包天生有缘。建德市航头镇梅岭村,是距离杭州主城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小村庄,在那儿的翁家老宅里,还留着一盘老石磨。

“我父亲以前就是磨豆腐、卖豆腐的。”一把黄豆、一瓢水,翁家老父亲弓着背又挺直腰磨豆腐的样子,历历在目。浓白的豆汁和父亲挑担离家的叫卖,养活了翁家的五姊妹和双胞胎兄弟。老六翁大红、老七翁小红与其他建德孩子一样,儿时的早餐就是从这口豆腐包开始的。

包子就像个乾坤袋,什么香就包什么。建德的豆腐包,自然是因为建德的豆腐才特别香。新安江的水质和当地的土壤、气候,为建德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豆腐原料。而吃惯了豆腐包的建德人,几百年来却未曾把这股掌之物成功带出建德本地。

根据相关史料,豆腐包的初次“从位”应在宋代。公元1186年至1188年,陆游任严州知府,在走访民间吃到豆腐包后,因其美味,提笔命之曰“严陵第一包”。然而,往后800多年里,豆腐包再也没有像样的记录。

2000年前后,从小伴着豆腐长大的翁家两兄弟,离开了老家。哥哥大红去了舟山,做卤味。弟弟小红来到杭州,卖小商品。此后他们又辗转在上海相聚,干起了快递。2019年,绑在一起的兄弟俩生意再无挽救可能,面临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兜兜转转,陆游给家乡美食题名的“严陵第一包”,给了这对兄弟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

不想再做大买卖的兄弟俩看中了家乡小吃

做快递行业四年,由于三角债等不可控因素,兄弟俩把之前赚到的钱都给赔了。在变卖了老家的房产后,两人还欠下百来万元的外债,翁大红、翁小红正式成了两位“负翁”。败走他乡,兄弟重回老家。此时的家乡,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模样。高速、高铁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文旅产业也开始兴起,他们偶然发现外地游客似乎也钟情于那一口“建德豆腐包”。

“经济情况不允许我们做大买卖了,我有十几年卖卤味的经验,也算餐饮这条赛道里的。”在三角债上吃了大亏的翁家兄弟,决定专注现金流水的生意。豆腐包的成本和生意模式,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我们去拜师了,只想把债还了,安安心心过日子。”航头镇上,李师傅的豆腐包店一天能卖出上千个包子,门店颇有名气。缴了3万元学费后,翁家兄弟拜在了李师傅店里学艺。

在李师傅这里他们学到做豆腐包最关键的三点,首先,和面有“三光”:和完面后,手要光洁不留面,盆要清光不留残,面要精光没杂质,皮好才能有卖相有嚼劲。其次,豆腐最关键:挑大厂出品的优质豆腐,切成正方8毫米左右的块砖。清水冲淡腥味,以备浸料。最后,料要味足而不过:盐、酱油、鸡精、白糖、辣椒油等等,以固定比例搅拌而成。混入一筐定量的豆腐中,再浇上菜籽油,味道浸入,色泽透出,豆腐便可待包。

三大要点记住容易,可他们从学艺到开店初期,自己都不记得用了多少面粉和豆腐,尝了多少种口味,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豆腐包。

豆腐包掀起的“杭儿风”让小日子有了盼头

2019年6月,翁家兄弟向5位姐姐借来了30万元,来到杭州。十余年的卤味店经验,让翁大红具备了对门店位置的独特嗅觉。他在凤起路上定下了一间年租金17万元的门店。“这里人流量好,有办公楼,也有居民区,正门就对着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翁家兄弟带着自己的妻子,把建德豆腐包正式带到了杭州主城区。

初来乍到的豆腐包并没有一炮走红。在最初开店的几个月里,翁家兄弟不断改进面皮和豆腐的制作。随着口味和品质的稳定,他们攒下了越来越多的客人。两年里,他们分别在凤起路、中山北路、黄姑山路、月明路开出了四家店,都是杭州城里最繁华的闹市街头。每家店仅包子的日销量,就超过5000个。

在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里,翁家兄弟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店里度过的——案板上,总是有揉不完的面粉;货架上,新鲜调制、定量分装的酱料不断被补充;水槽边,洗净的嫩豆腐等着又一轮的浸润;蒸笼后的定时器,每隔十五分钟响起,马上又被重置。

凌晨4点开门,晚上9点打烊。工人两班倒,翁家兄弟时时在。“面皮捏厚了……豆腐没浸匀……切块可以再小点儿……”他们一边干活,一边提醒员工。

在蒸腾的雾气间,这对当初来杭州“求生存”的兄弟,已经还完了欠债,两人分别在萧山区和滨江区买了房,“按我们现在的年收入,压力不大,总算是有盼头了。”

政府出资扶持,建德豆腐包开始走向全国

兄弟俩正在计划盘下一个年租66万元的大店面, “分店开得多,也是为了姐姐们能参与进来分红。”翁大红擦擦手上的面粉,脸上神采奕奕。

兄弟俩在开店初期,大姐投了一万元钱入股,现在人在老家,每个月也拿分红。“大姐68岁了,长姐如母,把我们从小带到大,现在年纪大了能享享福。” 三姐当初投了更多些,现在每年能拿不少的分红。

其他三位姐姐都在店里一起帮忙,家里的小辈们也跟着兄弟俩一起合伙开店,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家里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生意好了,当然要带着家里人一起富起来。姐姐们都夸我们俩蛮本事的,我们也觉得自豪,更有干下去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建德豆腐包成了一种创业的选择。2021年5月,走红的建德豆腐包引起了建德市政府的关注。建德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豆腐包办”,拿出专项资金,注册了地域品牌,开技能培训班,扶持建德豆腐包品牌走向更多的城市。

现在,建德已经面向全国提供了近万人次的豆腐包技艺培训机会。全国各地目前使用统一品牌标识的门店,也达350多家,估算年产值近3亿元。

比起其他小吃,素包子本就不是个热门赛道,而豆腐包恰好在这个赛道里有明显的优势。一家豆腐包门店,既是传播建德的美味,又意味着一个创业机会,甚至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建德豆腐包,闯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