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阳
美国《科学》期刊1月5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全球冰川的威胁超出科学家先前预想,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将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
“本世纪末”,仿佛很遥远,我们这一代人是看不到了,但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则是迫在眉睫。
刚刚过去的2022年,因北半球普遍遭遇热浪袭击,而被称为冰川消融“创纪录”的一年。去年8月,徒步旅行者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带发现了坠毁于1968年的飞机残骸和几具至少30年前的登山者遗体。然而“冰落石出”的喜感,背后则是全球冰川在加速消融。据“瑞士资讯”网报道,自1850年以来阿尔卑斯冰川的体积大约缩减了60%,照此发展,瑞士1500座阿尔卑斯冰川有半数将在未来30年内消失。
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然而不少世界遗产都在气候变化之下岌岌可危——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雕像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受洪水之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频繁出现“水漫金山”;位于加拿大的卡斯库尔什冰川快速融化并发生“河流袭夺”,导致原有的一条注入世界遗产地克卢恩湖的河流在4天内消失,克卢恩湖因此发生萎缩,原有的鱼类种群也被严重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在目前已确定的世界遗产地中,有50处为冰川所在地,而受气候变化影响,到2050年,位于全球各地的世界遗产地冰川有1/3将消融。
中国“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称,那么冰川就是全人类的“水塔”,保护冰川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然而冰川消融的趋势看起来让人绝望,前述美国《科学》期刊的那项报告称,即便实现了仅升1.5摄氏度的“理想”目标,到本世纪末也会有接近半数的陆地冰川消失。那么仅升1.5摄氏度的“理想”目标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目标来自于《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21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就“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易,“一致行动”难。领土有界限、领空有界限、领海有界限,但空气的流动没有界限,“全球气候”就是一块典型的“公地”,也必然会发生“公地悲剧”。“公地悲剧”也叫“哈定悲剧”,哈定举例说:在一块公共的草场上,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以增加收益,从而导致过度放牧,草场被破坏,最终所有牧民的牛均被饿死。要避免全球气候的“公地悲剧”,必须全人类共同进退,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欧美发达国家尤其要扛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它们就是最早那批靠侵占公共草场发达起来的牧羊人。2017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到2021年2月,美国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美国优先”的丑态展露无遗。如果人人都以自我为“优先”,那么“公地悲剧”将无可避免。